明朝朱棣的皇位可以说是靠谋反的来的,那么当时的朱允炆为何在最后危及的关头,却仍然不使用朱元璋所给他的30万大军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朱棣的造反资本。明朝建立之初,政局还不稳定,四周敌对势力也在觊觎中原这片肥沃的土地。朱元璋为了防范外敌的侵略,设立了许多藩王,其中朱棣为燕王。他能勇善战,早已发展了自己的势力。除此之外,周王和齐王等人的势力仍不可小觑。因此当尚不成熟的朱允炆继位之后,朝廷诸臣都已忧心忡忡。而野心勃勃的朱棣早已瞄准了皇位。齐泰等大臣希望能够拆除这些藩王的势力,以求政局的太平。然而他们暗中派出的张信却是朱棣内部的人,朱棣见齐泰等人出手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以诛杀奸臣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
其实朱棣的造反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屡屡受困。然而朱棣朝中的帮衬着实很多,如此里应外合,朱棣便直接向南京攻去。京城兵力空虚,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便出家逃亡了。至此,朱棣便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但我们前文提到,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坚实后盾,抵挡朱棣的势力可谓是绰绰有余。这坚实的后盾,便是朱元璋深得器重的沐家军。那么沐家军能忠诚到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本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此时便遇见了沐家军的将领沐英。当时的沐英只是一个年仅8岁的流浪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可以说朱元璋就是沐英的救命恩人。
随后沐英也一直在跟随朱元璋征兵作战,沐英不仅战斗力强悍,在军事战略上也很有见地和主见,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心腹,在起义军中一直担任着要职。当朱元璋一统天下,登基皇位后,陪伴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沐英,频繁升职,后来成为了大都督府的同知。当时明朝那里有战乱,沐英便会义不容辞地去平定硝烟。西南一地频发争端,当昆明危在旦夕的时候,是沐英拯救了昆明。同时,沐英和朱标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两个人比亲兄弟的感情还要深厚。据说沐英的离世,就是因为朱标的死亡。沐家军对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又怎会不忠心呢?当时,沐家军一直留在西南守卫那里的和平,兵力高达30万。
只要朱允炆一声令下,他们定然前仆后继,怎么可能打不过朱棣的势力呢?那么朱允炆明明拥有一支30万人的军队,为何至死都未调用?
这个问题,就要从朱棣篡位的速度开始说起了。整个进攻的速度用神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朱允炆是真的没有他的父亲有才华,在自己实力不够的情况下还要下令削藩,让朱棣有了进攻的借口。此后,他的败亡速度也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就算沐英知道这件事,也木已成舟,没有办法补救。
更何况,真正按照史书来分析,很有可能是朱允炆都没有反应过来,便被人拉下了皇位。别说去求助沐英了,可能他自己都是个迷糊的状态,便成了亡国之君。好在,朱棣依旧是朱家的血脉,明朝没有败亡在他的手里,也算是幸运。
所以,兵家常说的分秒必争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战局之所以能够胜利,往往在于时间。就如甲午战争时期,若是清王朝能够稍微强硬一点,举全国之力进攻我国的日本也绝对不会打了那么大的胜仗。尤其是,当时的日本很急,而清王朝只要慢慢拖都能拖死它。兵贵神速,不说没有道理的。
而且朱允炆的失败可以说是早已注定。
当时南军的布置,最早是耿炳文,因为他是朱元璋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将,大家都认为他能打仗,可惜败在朱棣手里。然后是李景隆,他和朱允炆从小关系就非常好,甚至做到了太子太傅,可见他和朱允炆的关系。皇帝总是信任自己的老师的,加上他平时发表了一些军事上的见解,所以朱允炆认为他带兵打仗有一套,就让他继任统帅。事实证明,李景隆完全是军事草包,任用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还不如用耿炳文呢。于是南军遭遇惨败,一溃千里,幸好有铁铉和盛庸守住了济南,挡住了朱棣的攻势。济南保卫战的成功,让盛庸这位将领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南军的统帅就换成了盛庸。盛庸的能力其实是不错的,后面表现也都不错。于是徐辉祖一直没有机会当主帅。
其次徐辉祖的成分也很有问题。朱棣的老婆就是徐辉祖的姐姐,虽然徐辉祖一直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边,但朱允炆和他手下的大臣(特别是齐泰和黄子澄)哪里敢用他为帅呢?就算敢用他,他也要避嫌,推辞掉。所以,徐辉祖一般都出现在战后收场的时候,他也真的很无奈。
就算徐辉祖担任了主帅,一样打不赢朱棣。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允炆的一道命令绑住了前线将领们的手脚。朱允炆下令,不得伤害朱棣,让他背负伤害叔父的骂名。都已经处于敌对状态了,居然还有这样的命令,真是莫名其妙,感觉像是在玩过家家。这道命令绑住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多位统帅的手脚,使得朱棣多次从险境生还,再次和南军作战,影响非常恶劣。耿炳文和李景隆就不说了,盛庸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不能彻底打败朱棣,换了谁都一样。徐辉祖也一样,何况他一直没有机会去当主!
所以说朱允炆的失败不是单方面的结果,是当时的形势以及他自身的结果。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