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个一个十分繁荣,而且延续了很久的地区,那便是渤海国,据说最强盛的渤海时期,疆域数千里,不但包括现今东北,而且连库页岛、朝鲜半岛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
二百多年里,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不但农牧业发达,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兴盛,而且在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比辽、金低。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轻轻带过,就是只字不提,仿佛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很淡漠,甚至是空白。
其实说起渤海的历史,这是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要说,还得从头说起。中国东北,历史上曾有一个国家,叫高句丽。有时候,为了简化,也有叫高丽的。这个高句丽公元前三十七年就立国,时间是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历经二十八代王,存国七百零五年。与中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各朝相伴,直到公元六百六十八年被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所灭。就是这个高句丽,灭亡后,在其故地,兴起了渤海国。
这渤海国按照唐朝的模样构建自己的行政体系,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五京中主要是上京,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现在是东京城林业局所在地。考古发现,这上京了不得,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临牡丹江,如果按风水说,真有王者之气。根据考古发现,上京完全是以唐朝首都长安为模子建造的,由外城、皇城、宫城构成,面积有16平方公里。外城有九门,还有一条中轴大街,长安有三百八十一坊,上京有八十二坊,可以说是一个小长安。
渤海国存续二百二十九年,农业、畜牧、渔猎业繁荣,包括纺织业、冶炼业、金银铜铁加工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内的手工业发达,航海技术精湛,汉字是渤海国的通行文字,渤海国学术气氛浓厚,文学、艺术、绘画、雕塑都有建树,成为中原人眼中的海东盛国。
但是渤海国就算十分强盛,在历史上其实也曾经一分为二过。据《唐地理志》记载,公元724年,渤海国一分为二,一部分留驻渤海国原地,另一部分南迁至幽州城(今北京宣武一带)。唐元二十五年迁至幽州城北35华里的桃谷山,建立了燕州。据《东燕州城》记载。该城为方形,整体为夯土筑成,边长1华里,设东南西北各一门,城外有护城河。
可惜的是在宣王统治的年代结束之后,渤海国贵族之间的内斗愈演愈烈,从此渤海国走向没落。曾经梦想进军中原的渤海国在公元926年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军灭亡。从此存在了230年的渤海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渤海国继承了高句丽的精神,并延续了其历史,然而它在灭亡后的一千年来却被人们所遗忘。如果没有渤海国,高句丽的精神将不会被延续,历史也会从此中断,而大祚荣建立的这个国家却被人们所忽视。大祚荣不但重现了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而且给其遗民以希望和勇气。
其实早在唐朝,渤海国就经历了一次移民大迁徙。唐建中三年(782年)幽州节度使朱滔反唐。叛军攻京师、夹燕州,燕州被毁,为躲避战乱,渤海国百姓纷纷逃亡,他们从昌平,经桥梓、北宅入关渡河,沿怀沙河一路蜿蜒而上。当他们行至现今的渤海所一带时,见眼前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开阔地,便在此地落脚生根。就这样,这些逃亡而来的渤海国人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因战乱流离失所,难免对故国产生思念之感,为了抒发这种思乡之情,他们称此地为渤海。也就是现在的怀柔区第一大行政村——渤海所。
渤海所地里位置十分重要,它西接居庸关,东连慕田峪关,南向十三陵,距 地仅数十公里,为此,明
治十六年(1503年)开始出巨资修建渤海所地。担负起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重任。渤海所村的前世神秘,而今生更是精彩。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邓华、宋轮的第四纵队在此地打响了平北抗日的第一枪,并大获全胜,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解放战争中,战斗英雄董存瑞在他两年零十个月的军旅生涯中,有一年零五个月是在渤海所生活战斗过的。在新中国,1971年9月13日,林彪集团中的骨干李伟信、于新野等人也是在渤海所的沙峪村被迫降并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