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同样是骂了曹操,为何一个得到重用,一个却被杀害?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这是一个属于有能者的时代。当时袁绍要攻打曹操,就命令手下的陈琳写了一个讨贼檄文,文章中把曹操家族的人骂了一个遍,然而后来曹操依然还是重用了陈琳,另一个孔融因为顶撞曹操却遭到了杀害,这是为什么?

陈琳生年不可考,如何进入仕途也不可知,他登上历史舞台时,已经是大将军何进的主薄,这是相当重要的职位。何进痛恨宦官,却没有好办法,部将袁绍建议召集四方豪杰进入洛阳,何进是个没主见的人,觉得还不错,便采纳了袁绍的建议。陈琳听后连忙阻拦,可是何进不听劝,结果被宦官设计诛杀。

何进死后,洛阳城一片混乱,董卓趁机进入洛阳夺取政权,陈琳为求自保,投靠了有交情的袁绍。袁绍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学,让他负责军中文书,也就是说,陈琳是袁绍的宣传干事。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在战前动员大会上,陈琳写了篇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淋头,这便是历史闪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数千年的历史中,《为袁绍檄豫州文》是少有的檄文名作,历来被文人称赞。檄文中骂尽了曹家三代,那些曹家见不得光的丑事经过陈琳的艺术加工后,成为民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曹操正患头风,卧床不起,听闻陈琳的檄文后,惊出了一身冷汗,从床上一跃而起,头风居然好了。

再后来,风水轮流转,袁绍最后败给了曹操,陈琳不得已之下,只能投靠曹操。曹操一见到陈琳,新仇旧恨一下子涌上心头,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指着陈琳痛斥道:“你还敢来见我!过去你曾帮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数落我,说我我可以忍,但是你为什么要骂我的祖宗三代?你太狠了!”陈琳吓得不行,他还不想死呢,情急之下只好将自己的处境全盘托出,也不打算留个什么心眼了,他对曹操说:“那时候我是袁绍的手下,他是我的主子,我自然得听从他的指令办事,这就正应了那句话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一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再加上他又极其爱护陈琳这样的人才,最后就原谅了陈琳。曹操很爱惜陈琳之才,他收留陈琳以后,就让陈琳担任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从那以后直到陈琳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以内,军国书檄都是陈琳和阮瑀所作。

陈琳为了活命,两易其主,相比而言,孔融不仅骨头硬得多,而且背景更大。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当时儒学领袖,建安七子中的老大,陈琳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被编入《三字经》,使其美名流传数千年。可是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像小时候那样谦虚。

说的是某年闹了饥荒,曹操下令禁酒,让军队有更多的粮食,因此颁布了《禁酒令》。可是孔融是位“酒君子”,禁酒不等于要他的老命,于是写了《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曹操禁酒的理由是“饮酒会亡国”,孔融说,施行仁义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断绝仁义?提倡儒学也会亡国,为什么不回绝文学?迷恋女人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女人。这种顶风作案的行为,让曹操异常愤怒,但是因为忌惮孔融的地位,此事不了了之。然而,孔融还是为他没心没肺的“毒舌”付出了代价,他在公开场合大谈“父母无恩论”。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就算放在现在也不被理解,何况是以“孝”治天下的汉朝。于是,曹操抓住机会,以欲图不轨、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不得不说孔融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而陈琳得到重用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抓到陈琳,他指责陈琳的是这句话:“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曹操只说了陈琳不该骂他的父亲、祖父,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陈琳指责他的那些话都是对的,都是他干过的事情。只不过陈琳在用语上过于夸张,道德评判的色彩过于浓厚。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檄文的格式,陈琳的这种用语,没有什么不对,所写的也都是事实,曹操自然也没办法。

而且曹操最喜欢的就是人才,“唯才是举”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区别于之前的“察举制”。“察举制”主要是从道德层面来评判人才,而“唯才是举”根本不去考虑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只要在行军打仗及治理国家上有用,就可以用。陈琳正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最大的才能就是檄文写得好,曹操正需要这样一个写檄文的人。后来曹操出兵打仗的时候,每次要写檄文,都是让陈琳来写的,加上陈琳归附曹操以后,真心实意跟随曹操,不反对他所以得以善终。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