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赵匡胤考试:谁打架厉害,谁就是状元!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拨人才的重要制度,在宋朝时期由于抑武杨文,更加看中科举,要是高中状元那真的是光宗耀祖。不得不说赵匡胤真的是会玩,让两个才华横溢的考生,在殿堂上打架,打赢了就给状元,这是怎么回事?

大宋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开科选仕,准备利用科举制度从全国学子中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天下各路学子经过严格的笔试筛选后,只剩下十几位最优秀者,被宣入皇宫,站立在金銮殿外。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这个考试结果要等待着赵匡胤金殿面试,钦点状元郎。

主考官说道:“此次开科,臣等一致认为王嗣宗、陈识两位考生,文章锦绣,词理分明,特请万岁钦点。”赵匡胤把王嗣宗和陈识俩人的文章拿出,他看了半天,这俩人的文章却实在是写得都好,一下子是很难分伯仲。赵匡胤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来人,把王嗣宗、陈识宣上殿来。”

赵匡胤命人把王嗣宗的考卷交给陈识,将陈识的考卷交给王嗣宗,让俩人看完后,都先自己说说,谁更该得这状元。陈识率先说道:“回万岁,小民以为这状元应给王嗣宗。”跟着陈识又把嗣宗的文章吹捧了一番。王嗣宗朗声说:“既然陈兄抬爱,那我就愧领了。成人之美却之不恭,不过,陈兄的文章的确不在我之下。”陈识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赵匡胤也有点讨厌王嗣宗,一点也不知道谦虚和谦让。文武官员察言观色,看出了赵匡胤的意思,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把状元郎授予陈识。

赵匡胤突然莫名其妙地说:“自古就有‘文武双全’之说,既然二位文章上不分伯仲,那如今就只能比比武艺了。”两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状元候选人”,在威仪绝顶的权力中心金銮殿内,捋胳膊挽袖子,厮扭在了一起。你顶得我退三步,我搡得你退两步半,真是“棋逢对手”。一时间居然僵持在了那里,分不出胜负。最终王嗣宗把陈识摔倒,赵匡胤这才钦点王嗣宗为状元郎,然后满脸不高兴的皇帝随后拂袖离开。主考官尴尬地跪在那里,说:“没想到今日之状元郎,居然是靠摔跤摔出来的。唉,天下读书人的脸面,都丢尽了。”

第二天晚上,赵匡胤突然宣主考官连夜觐见。赵匡胤这才告诉主考官为何要那样做。既然王嗣宗和陈识在写文章上俩人平手,如今最关键的就是要考察俩人的品行和操守了。王嗣宗先是“蹬鼻子上脸”,给赵匡胤的印象很不好。陈识的表现本来很让赵匡胤满意,可陈识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露出了本性,让赵匡胤大失所望。

不死心的赵匡胤让他们跟泼妇无赖般地打斗定状元,看看他们俩有没有人敢反对。谁反对,其实也就定了状元郎的归属。这一次王嗣宗和陈识俩人的表现都很差劲,真就摔起了跤,同时让赵匡胤绝望了。只得按自己所说的方式点了王嗣宗为这一届科举考试的状元。

后来到了到了宋太宗时期,依然遵循太祖旧制,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然而皇帝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是凡事断章取义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了。于是,普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管他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下笔千言,胡拼乱凑,“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所以后来官场的风气也越来越腐化。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后人看前朝历史,正如事后诸葛亮,挑起来错误百出。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封建时代的皇帝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强大,以至于自己无法控制,威胁自己的宝座。只要有一支军队,足以镇压地方小规模的叛乱,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宋朝强干弱枝的禁军、厢军制度。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