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国家内乱频频,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叛乱的情况,还曾经出现了多次皇室内乱的事件,著名的是明朝的“靖难”事件。之所以这件事情如此著名,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建文帝的去向问题。
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他为了能让明朝的时代更为长久,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国家的土地一块一块的都分给自己的子孙,各位头领。朱元璋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团结起来,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能够世代延绵,这样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恰恰相反,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文文静静、和和气气,但是朱元璋死后,他们自然不满建文帝称王的现状,更不把他放在眼里。而建文帝也自然看得出来,于是他便采取措施制裁地方藩王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于是实行了实行削蕃政策。他在这期间,采取各种措施来削弱手握重兵的藩王,而在这之中一部分人该除掉的除掉、该废的废,这个举动也轰动一时。而所有人都对建文帝的这一行为恨之入骨,因此谋反之心便涌上心头,尤其是燕王朱棣。
其实朱棣早就表达了自己对建文帝的不满之心,之前我们就有提到,因此他早就有了谋反之心,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罢了。这次正好借用这个机会,虽然他是以清楚叛徒奸臣为由,但是明白的人早已看透,他就是冲着谋反去的。
听说燕王反叛作乱,建文帝一下子乱了阵脚,他急忙调集各路军队入京保护自己,但是他这一削蕃举措几乎得罪了所有诸侯,哪还有人愿意保护他。而他身边的有才干的人也不少,但都是些把弄书籍之人,打仗根本不行,比如齐泰、方孝孺。就这样,燕王没费多大力气便打到京城。建文帝见无力反抗,便下令烧宫,朱棣攻入皇宫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宫内的太监说皇帝已经投入火海身亡了,而且还找到了一个被烧的看不出来是谁的尸体,这也让朱棣十分惊讶,而且对建文帝的死十分怀疑,不知道那个尸体到底是不是他。
朱棣虽然当了皇帝,但对建文帝下落始终耿耿于怀,他在位期间多次派人四处查访,名垂青史的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一部分目的就是查找建文帝是否逃亡海外。
然而,不仅郑和七下西洋没有查到一点消息,直到明成祖朱棣去世,他也始终不知建文帝下落如何。
那么建文帝究竟像朝廷宣布的,死于宫中大火,还是像《明史》记载的不知所终呢?
事实上建文帝并没有出国,而是藏在了国内。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如今的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建文帝逃去了福建泉州的开元寺。
明朝遗民查继左所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中记载:郑和在福州的开元寺中见到过建文帝,建文帝请求郑和和他一起推翻朱棣,重建大明,郑和跪拜建文帝,哭着说我不能这样做。关于这种说法,专家们查阅各种资料,专门到开元寺去实地勘察,却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建文帝到过开元寺的证据。专家们发现,开元寺志中,从洪武三十一年到永乐十八年这段历史竟是空白,会不会是为了藏匿建文帝而故意没有记载呢?
专家很快给出了答案,明朝永乐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所以明政府大量禁军被派驻到泉州,而开元寺则成了驻扎明军的军营,开元寺内的很多建筑都成了军武器制造厂。如果建文帝此时逃到泉州,那不是自投罗网吗?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第二种,是建文帝藏在了普济寺里。
《明史》里记载,京城失陷时,建文帝带着几个忠心的随从,趁夜逃出南京,来到了离南京不远的苏州,建文皇帝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他们,把建文帝藏匿宰了他的普济寺里。可是风声还是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他立即把溥恰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逼问建文帝的下落,溥恰誓死不说,朱棣继续派人去普济寺搜寻,可是翻遍了整个寺也没有找到。那么建文帝被藏在哪里了?
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人,姚广孝。姚广孝是一个和尚,他是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重要的人物之一。姚广孝帮助朱棣完成大业后,舍弃了高官利禄,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却受到了人们的谩骂,甚至连亲姐姐都不认他,说:“你一个出家人,去干涉皇帝的事,这是不守本分。”姚广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十分自责,决心帮助已经没有复国能力的建文帝,于是他收留了正在逃亡的建文帝。
永乐十六年三月,年已84岁的姚广孝病势垂危之时,他特地从苏州远赴北京,请求成祖释放已经被关了16年的溥恰,成祖当即答应,马上释放了溥恰和尚,姚广孝顿首谢恩之后就辞世了。为什么成祖释放了藏匿建文帝的人?
据《明史·胡濙传》记载,成祖被藏匿之事败露之后,成祖派胡濙暗查建文帝身藏何处。胡濙的这次秘密行动共用了十多年时间,胡濙回来之后,与明成祖彻夜长谈。这说明朱棣有可能已经知道了建文帝的藏身之处,只是觉得建文帝已经没有复国能力,就放过了建文帝。
这两种说法,很明显第二种更加可信,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明朝最大的疑案,经过专家们数年的研究勘察,真相终于展露在了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