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外卖这一行业也逐步扩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远没有现代发动的古代封建社会,他们又是如何叫外卖的呢?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信息不发达,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古人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只能自己去饭店吃饭,但是随着古代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节节提高,口袋里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一些不愿意干的生活琐事,比如买饭这种,就交给古代的外卖小哥们了!于是古代的外卖行业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在宋朝都城开封这样的百万人口大都市,“叫外卖”就更是一种潮流一般地存在,据史书记载,北宋的孝宗皇帝就很爱叫外卖!宫里那些御厨们精心烹饪的山珍海味都吃腻了,这不,偶尔就会想尝尝宫外头的那些特色小吃~但身为皇帝又不能随随便便出去,怎么办?点外卖呗!
孝宗皇帝:朕有些饿了,来人!朕要点外卖!
宫人:陛下要点哪家的的外卖呀?
孝宗皇帝:朕要点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
《癸辛杂识别集》:孝宗冬月、正月孟享回,且就看灯买市
虽然皇帝吃到嘴馋很久的外卖是开心了,但跑遍大半个开封府的外卖小哥们也真的是很不容易啊,毕竟那时候可没有现在外卖小哥标配的小摩托。古代送外卖全靠有一双好腿!而且古代给皇帝取外卖是义务劳动,外卖小哥们没有配送费,但是孝宗皇帝吃得一开心,就会打赏外卖店家双倍的饭菜钱!皇帝就是皇帝,出手大方地很!
《癸辛杂识别集》:帘前堆垛见钱数万贯,宣押市食,歌叫直一贯者,犒之二贯。
在古代,不止皇帝会点外卖,对于生活在宋代百万人口大都市的小白领们来说,点外卖那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专门记录北宋都城开封府风俗人情的著作《东京梦华录》里,就写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样描写当时北宋的OL们热衷点外卖的句子。
北宋由于经济的繁荣,餐饮业也很发达,这时很多饭店都已经提供像“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但是那时候又没有某团、某饿、也没有手机,汴京的职业白领们要怎么点外卖呢?
但至于配送,当时的职业外卖小哥有个名字叫“闲汉”,“闲汉”就专门跑到酒楼茶肆里问有没有什么跑腿的业务,帮人传个消息下个单子送个饭之类的,也有很多饭店自己提供外卖服务,《清明上河图》所画的一家脚店门前,兼任外卖小哥的店小二,就正端着两只碗出门送外卖呢!
据《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代表宋代居住在汴京的小康家庭,已经习惯购买外食懒得下厨了。
《东京梦华录》共收录了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与各种餐饮店占了超过半数,可见宋代汴京餐饮业之发达。且京中各家餐馆依等级可以再细分为:“正店”、“脚店”与“分荣”。正店即是大酒楼,多为有身分地位的人提供消费,还能够自行酿酒与卖酒,但没有外卖服务。脚店为中上等级的餐厅,虽有外卖服务,但要达到一定金额店家才愿意外送。分荣则相当于今日的小吃店,不仅有外送服务,还随传随到,更有专门经营外卖的分荣出现。
古代没有手机,因此宋人点外卖有三种方式,一是家丁采买,由家丁前往饭馆、酒楼点菜后,由专人送至家中再付钱,相当于今日的货到付款的模式。二是约定送餐,与店家签下长期的外卖合同,店家定期定时将美食送至客户家中。第三种是上门兜售,因为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内娱乐场所林立,也聚集不少民众,此时店家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餐点带至现场叫卖。
虽然宋朝的外卖员只能依靠双腿奔走于大街小巷,但当时已有饭菜的保温技术。不同于现代使用一次性饭盒与塑料袋等作为外卖餐盒,宋代盛装外卖的容器相当环保又精致,乃是用温盘盛装餐点,温盘又称为暖盘。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有上下两层,中间有空隙,只要在使用前向中间夹层倒入热水,就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再将装有餐点的温盘,放入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食盒,就是宋朝外卖员的标准配备。
除此之外,宋代的外卖餐点相当丰富,据文人吴自牧所著《梦梁录.面食店》中,收录了宋朝外卖清单:“又有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熬虾等蝴蝶面、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还有众多甜品凉饮也提供外送,如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等,与今日相比,宋朝的外卖清单是不是同样丰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