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明朝有哪些皇帝?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中国人对明朝的感情是非常的深,它的影响很大,因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就是产生在明朝,那么明朝有哪些皇帝?明朝又是怎么灭亡的?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安徽凤阳人,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文(1377-1402),年号建文,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

“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光宗长子。

政治腐败,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后金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之所以灭亡,在于长期两线作战。

首先是北方: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与蒙古人作战,开始还能占到上风,后来就被蒙古人压着打,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如此打了两百年,明朝国力损耗很大,与蒙古人签订了《隆庆和约》,赔了不少钱财,边境才稍微安宁一些。谁知蒙古人刚消停点,女真人又兴起,从此明朝直到灭亡,也没有缓过气。

其次是南方:明朝建国之初,东南沿海就有倭寇骚扰,虽然规模不大,却着实让明朝头疼。为此,明朝搞了个“不征之国”,主动向日本示好,希望缓和双方矛盾,日本却不闻不问。后来,明朝又搞了个郑和下西洋,想“耀兵于异域”,以此震慑日本人,谁知日本人仍然不买账,骚扰规模越来越大,而西洋各国又争着上门讨赏,明朝只好收缩防线,再不搞什么下西洋了。明朝中期,倭寇势力坐大,深入江南各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幸好明朝有个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作战,日本人才渐渐收敛。日本人消停了点,西洋人又趁虚而入,占了澳门、澎湖、台湾。此后明朝直到灭亡,也没能驱逐西洋人。

明朝从建国之初,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后有女真,成为明朝的大敌。而在明朝的背后南方,先有倭寇,后有洋人,是明朝的隐患。终明一朝,始终陷于南北夹击之下。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学术

顾炎武在明亡后既参加抗清斗争,又对明亡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

顾炎武此说一针见血,指出了明亡的内在原因,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明末的朋党之祸,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颓败而一发不可收拾。前两者都是外因,是标,而后者才是内因,是根本。

晚明社会,士人大多信奉“心学”。王阳明初创“心学”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儒理学。他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提出了“致良知”三字。他要求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求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去阐释伦理道德。王阳明开始肯定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变宋儒“捆缚如楚”的被动接受为“轻快洒脱”的自我感悟;也不再象程朱理学那样唯重抽象思辩,而是立足于显示生活,主动承担对“愚夫愚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心学”客观上起到了“放纵人欲”的实际作用。于是明代中期以后,知识阶层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出的思想观点,淋漓尽致地发泄满腔怨恨,无所顾忌地追求狂放不羁的名士风度,顶着“伤风败俗”的骂名创作“淫词小说”。

到明代后期,王阳明“心学”进一步分化。其中所谓“王学左派”更是明确肯定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不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亦偏离了王阳明的轨道,所谓“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至于“异端之尤”的李贽,更是猛烈抨击程朱理学,认为《六经》《论语》《孟子》都是后人编造而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也”。当时李贽的学说,产生了惊世骇俗的社会影响:海内无不读先生之书,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读之不已,或并其伪者而亦读之也。

从上可以看出,王学特别是王学左派在反对宋儒理学的极端时,自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纵人欲。

人欲放纵容易,要收敛就难。各种清规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势必会造成了许多“假道学先生”。但人们一旦找到了纵欲的理论,甚至形成了放纵欲望的社会风气,想要匡正就更难了。明末社会“好货”和“好色”形成了社会的潮流。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社会上的那些骗子采用的各种方法,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祖宗,应有尽有,为了物质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士人们也毫不逊色,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善于撰写祭文。其文价甚高,且一定须预付定金才肯下笔。他有位朋友父亲逝世,想找他帮忙写篇祭文。几天后,文征明竟异常痛苦的找到那位朋友,说:“你就先拿一锭银子放在我案头,这样我才能看着它写出祭文来,写完之后,我就把银子还给你好不好?”这则故事虽然出自野史,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士人的普遍心态。另外就是纵情声色,社会各阶层都趋之若鹜。在明代后期的那些拟话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通奸、狎妓、集体淫乱等。

于是晚明社会风气败坏而不可收拾,士人们在愤激焦躁中如醉如痴。社会之糜烂,比《金瓶梅》中描述的毫不逊色。就是当时主张“寓教于乐”的冯梦龙,在其“三言”中也能发现许多这样的记载。虽然冯梦龙的主观意愿有劝导的目的,却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冯梦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小说起到的实际社会功用,最后在忧愤中吐血而亡。

可见,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和社会秩序异常混乱的社会中,统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