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名将,从军近50年,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可惜的是,李广至死都未能封侯。著名诗人王勃写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也因此成为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
李广一辈子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个时期,汉文帝时期因为打不过匈奴,就把自己的女儿和大臣的女儿嫁给匈奴,和匈奴和平发展。所以李广的能耐没有使用的地方。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不能忍受匈奴越来越多的要求,决定和匈奴开战。开战的时候兵分四路,主动和匈奴开战。李广是其中一路的将领,其他三路的将领分别是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妃子,公孙贺的老婆是卫子夫的大姐,公孙敖和卫青关系好,和汉武帝是发小。他们四人除了李广是靠战功做到将领的,其他的都和皇帝有莫大的关系。
李广看不起他们三个,认为他们和皇帝有关系才可以和我一样的职位。而且当时李广的名气也比其他三个人的名气大。所以四路打出去的时候,李广非常自信,觉得凭着自己的本领绝对比其他三个人立的战功大。可是他的名声太大了,匈奴知道他的能耐就专心对付李广。当时每一路也就一万人左右,然而匈奴集中了四万人打李广这一路。然后其他三路非常轻松,卫青一看就决定直接攻击匈奴的老家,匈奴也没有多少人守在家里,结果卫青立了大功。其他两路连匈奴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李广的军队全部死亡,并且活捉了他。再回去的路上装病,后来一看他旁边的一个少年骑的马是好马,就夺了过来,当时周围都是匈奴人,但是他还是顺利逃脱,也就有了后来人们说的飞将军。回来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他相当于全军都死完了,按照当时的法律他要被杀死。汉朝也有特殊的法律可以免你一死。一就是你花钱买命,因为当时朝廷打仗国库空虚,所以可以用钱买自己的性命。二是甘愿被阉割,就可以活命。当年司马迁就是因为拿不出钱买命,所以选择第二种。
李广一想,我需要传宗接代,家里就筹点钱,选择了第一种。但是他也从将领沦为了平民。这一战之后汉武帝开始修养发育,九年没有打过仗。这九年李广一直找机会参军。后来张骞从西域回来,带来了谁和匈奴有仇,匈奴的哪个地方军事薄弱的消息。就决定打军事薄弱的匈奴,派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将。这时候李广强烈要求出战,因为没有爵位,需要立功来换取爵位。但是李广已经60岁了,皇帝刚开始不同意,后来看到他的执着,没有办法就让他去参战。
然后汉武帝偷偷告诉卫青李广有本领但是点背,你用他可要注意,别让他打头阵,让他给你打下手。然后卫青就答应了。所以打仗的时候就让李广打侧应。这个时候李广不答应,因为他不打前锋就没有办法和匈奴交手,没有办法立战功,但是他不知道这是皇上的主意。所以一生气就带领自己的手下先出手,然后没有情报盲目出征,结果因为在不熟悉的地方打仗,出去后就迷路了。本来卫青的策略是正面和匈奴交战,一边是山脉,如果把匈奴打败他就只能从左边突围,然后就派人在左边等待,这样就可以把匈奴围起来。事情的发展按照和卫青预料一模一样,正面打败了匈奴,结果因为李广提前出击迷路了,没有在左边等待,就让匈奴逃跑了。后来卫青很不理解,安排的李广为何不在这里呢?然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碰到了迷路的李广。
后来卫青看他年龄大了也不忍心责罚他。就让自己的手下过去问问怎么回事,副将过去的时候问了怎么回事,李广叹了一口气,说活该我点背,我要真是在这里堵我还立大功了。转而一想还要受一群晚辈侮辱,心高气傲的他受不了这般屈辱,于是拔剑自杀了。
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得不到重用。其实并非如此,李广的机会并不少,
第一次封侯机会
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因战功升为中郎,但当时大背景是汉匈和亲,李广并没有太多获取战功的机会,因此汉文帝还感叹,“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在高祖时代,至少可以封个万户侯”。虽然汉文帝时期没有机会,但是一道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得到一个最好的良机。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削藩,导致七个诸侯王叛乱。这场战争中,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叛乱联军。在昌邑城下,李广表现英勇,夺下叛军军旗,如此大功原本很有机会封侯,可是他却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私自接受梁王给予的将军印。梁王虽然是汉景帝兄弟,但是两人是政敌关系,这也是班师回朝之后,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原因。
第二次封侯机会
自从犯了原则性错误外,李广在汉景帝一朝再无机会,被调到边境任职太守。汉武帝初期,因为周亚夫去世,汉朝高级将领出现真空期,颇有名气的李广进入汉武帝视线,被调到未央宫做卫尉,与程不识两人成为汉武帝的左膀右臂。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发动马邑之战,虽然因为走漏风声导致无功而返,但是李广却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参战,其地位在当时汉军中数一数二。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动龙城之战,汉军兵分四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各领一万兵马出击匈奴。此战结果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7000骑兵;李广兵败被俘,最后侥幸逃回。唯有首次出征的卫青直捣龙城,斩首700余人,因此受封关内侯。也因为这场战役,李广的能力受到质疑,不再被汉武帝特殊关照。
第三次封侯机会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率领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等六部共10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便是历史上的漠南之战。这场战争斩杀和俘虏1万多人,多位将领因为杀敌数达到标准而封侯,唯独李广的部队没有获得功劳,因此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第四次封侯机会
公元前121年,匈奴突然袭击攻击右北平,李广领兵救援。就结果而言,李广的表现并不差,他用4000人顶住了匈奴4万骑兵的攻击,可是依然没有封侯,原因有三点。一是李广的杀敌数没达到封侯标准;二是他的4000人马差不多全军覆灭;三是霍去病表现太优异,斩杀3万多人。所以,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功过相抵,不予封侯。
像李广这样一个个人能力如此突出的将领,为什么就是建不了功、封不了侯呢?
司马迁为他找过两条理由。第一条是讲因果报应。李广做陇西太守的时候,处理过一次羌人叛乱。李广诱降了参与叛乱的八百多名羌人,但事后把他们全都给杀了。有人对李广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杀已经投降的人,不仅背信弃义,而且残忍。李广不能封侯,被认为是杀降的报应。
还有一条原因,司马迁是从个人打仗风格的角度,替李广找理由。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射术虽然高超,但他追求百发百中的精准,所以往往是在离敌数十步内瞄准了再射,这样离敌人就很近,很容易遭到围困。这是司马迁替李广找的理由。
后来我读《资治通鉴》,发现司马光有一段评论,更能够给我们启发。和李广同时期,有一位名将叫程不识,他们两个人管理军队的风格截然不同。李广管理军队,整体上说非常放任:带兵不组织、不整理队形,晚上也不巡行警示,军士人人自便,很随意。唯一做的事就是让侦察兵走得比较远,察看敌情。程不识批评李广的这种做法,说这样带兵,仓促之间碰到敌人进犯,怎么办?所以程不识自己带兵的风格和李广恰恰相反,军队组织纪律非常严明。士兵们都喜欢李广这种随意的风格,不喜欢跟随程不识,因为要做到纪律严明很辛苦,跟着李广就比较安乐。
对此,司马光评论说: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资治通鉴》卷十七)管理、带领一批人,不严明法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程不识的批评很在理。李广是艺高人胆大,仗着自己的才能敢于这么做,其他人要是模仿他,十有八九要出差错。司马光的这段评论里面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李广这个人因为本领高强,所以也有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但行军打仗最终的成败,靠的是整支队伍的协调,而不是个人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