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知道感恩,这可能也是古人极力倡导孝道的体现,不仅仅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还提倡楚国人的思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觉得这也是我喜欢看历史故事的原因之一,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怀。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自从被刘备三国茅庐之后,就一直怀着一腔热血,希望能大有作为,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而且这种思想一直是放在心头,丝毫不会懈怠,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做一个短命鬼。
看看诸葛亮的经历吧。从小失去了父母,所以被迫移民到荆州生活,后定居到南阳居住,就是现在的襄樊,在哪里生活了十多年,结交名士,谈论天下大势,研讨学术,使得自己满腹经纶,见识远大。27岁时,终于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不简单啊,是当今皇帝的叔叔辈,皇室众人,素有仁德。这么有身份的人来了三次,终于见到了,按照现在的文化,如果来了这样的人,恐怕是你着急的去找人家了,而不是等人家再来上门拜访了。虽然刘备那时候还没什么势力,但是毕竟是一皇帝亲封的叔叔,这个辈分很重要,古人有忠贞之心,对于这样的血统称号还是很看重的。27岁,终于出山了,以后便是以身犯险,过江作说,拿着性命和周瑜赌,后托孤重任加身,从此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是自始至终,诸葛亮都一直为统一大业而奋斗,在北伐之前,设法站稳脚跟,做了很多努力,得到了荆州,夺得了益州,可惜刘备还是意气用事,这些诸葛亮都没办法阻止。南征孟获,绝除北伐之忧。北伐战争,数次征讨,大小事务都是亲历亲为,说20军棍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处理,生怕别人坐得不尽心尽力,有所懈怠。以至于54岁就与世长辞了,真是可惜啊。再活十年,统一大业必定成功了,那时候,姜维也学得一身本事,魏延也畏惧诸葛亮,不敢谋反,一切都会好起来,大将尚在,统帅之人又多了一个,可以分兵北伐了。试想:姜维一人尚且弄得魏国不得安宁,还有诸葛亮在,估计魏国就算人才再多,也难以对抗了,可惜诸葛亮没能像司马懿一样每日吃得一只鸡。
诸葛亮,一个智慧的化身,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着实令人感动,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文人日夜操劳,颠簸于征伐的路途中,最后不得不做一个短命鬼,假如当今的官员,能有他的一半的责任心,伟大的民族就多一份人头地的希望了,说实话,我们还处在低级水平,和日本鬼子比,我们的平均收入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多一些诸葛亮的做人和处事的原则,多一份希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