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按以往的看法,是公认的暴君。他的“专利”和“弭谤”政策致使国人暴动,王权旁落。然而西周青铜铭文里面出现的当时记载却是周厉王南征北战、讨伐蛮夷、安定西周边境的事迹。
周厉王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实际上他是个有想法的君主,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重现周王室权威。他不仅有想法更有毅力,在大臣反对的情况下敢于坚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成就。而且,即使周厉王的敌人,也从没拿荒淫、奢侈之类暴君常用罪名诋毁他,他连个通常与暴君匹配的宠妃都没有,可见周厉王的确是一心求治,而非贪求享乐。
周厉王继承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当时,淮夷侵洛,诸侯不朝,日渐强大的楚国率先称王,要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周厉王面对一堆烂摊子,决定奋发图强,进行改革。
他首先从政治上入手,打破常规,改变了周、召二公世代为卿士的局面,大胆起用新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周、召二公多么不济,而是他们世代为卿,难免产生惰性,处理问题时总是先从保护既得利益、维护现有局面出发。周厉王不想混吃等死,于是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他们为获得周厉王的器重,自然拿出了改革的真章。
在经济方面,荣夷公抓住了“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这违背了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的典章制度,是周厉王的主要罪证。某大臣就此进谏,认为周厉王专利这件事做得比强盗抢劫还不堪,必然会丧失人心。
事实是这样吗?这必须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经过周初百余年的发展,最初公有制的山林川泽早已被各级贵族巧取豪夺,和所谓国人不沾边儿,所以此举根本谈不上与民争利,充其量就是动了贵族们的奶酪,让贵族们多为国库做点贡献。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在周厉王的威权和荣夷公的努力下,周王室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但是这却招来守旧贵族们的集体反对,他们不好说周厉王的坏话,就将斗争的矛头都指向了荣夷公。偏巧荣夷公为了尽快生财,使出了一记昏招,出卖爵位,这下更是招来那些高爵权贵们的一片嘘声。周厉王的经济改革可谓举步维艰。
不过,周厉王的农业改革似乎没遇到那么大的阻力。《诗·桑柔》里说,周厉王任用那些懂得农业生产的人,让他们取代那些靠天禄吃祖宗饭的人,这无疑促进了农业生产。
国库丰盈了,粮食增产了,周厉王的胆气也壮了,随后登场的虢公长父也将在军事方面扬威了。虢公长父得到周厉王的器重,下大力气训练军队,誓报三年前淮夷侵洛之仇。经过几年备战,周军战斗力得以大幅提升,在虢公长父的率领下,周军大胜淮夷。
当时的楚人已成为江汉间的霸主,在周夷王时就僭号称王,看到周军横扫东南如卷席,楚王畏其伐楚,去其王号。
当然,周厉王的改革也有缺点。他之所以最终失败,一是太急于变革了,须知变革讲求水到渠成,急于求成必然会遭到强力反弹;二是失之于行政太暴,周厉王过于迷信王权的力量,乃至于滥捕滥杀,久而久之,必然酿成恶果;三是为政孤立,一味倚重荣、虢等新人,不能争取周、召等旧臣,加之制定的政策不加区分地针对所有人,不仅得罪了贵族,也不能让平民受益,最后使自己成为全民公敌。
周厉王是一个面对“积重难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就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因为是第一人,因此他不可能向前朝借鉴什么),改革的牵涉到了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