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为新朝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即“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于公元8年腊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即位后的王莽在这种情况下,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新政改革失败原因
1、 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王莽是一个“效古”的人,他以《周礼》为蓝图,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试图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但是当时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王朝的发展离不开大地主、大贵族的支持。王莽的举措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是非常不明智的。
2、朝令夕改。新政改革缺乏定性,光货币一项就多达几十种变化,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皆无法适从,破产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新政改革遭到朝野上下一片骂声。
3、性格缺陷。登上皇位前,王莽是人民心中的“完人”,但是,登上皇位后,王莽脱下伪善的面具,暴露了真正的本性。他性情狂躁,一味仿古,刚愎自负,不切实际,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使得新政改革无法依据实际情况得到调整,注定了改革的失败。
4、自然灾害。当时,旱灾、蝗灾、瘟疫、黄河决堤等自然灾害纷至沓来,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也就举起了反叛新朝的大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