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年,而那个拥有落雁之姿的四大美女之一王嬙也因此留下万人称赞的美名。但是事实上,故事的真实情节并不是多数人看到的那么简单,下面要讲的就是关于那个绝色美人的一些史实。
一、昭君并非本名,只是一个无名字的宫女
我们了解到是的史实是,那个远嫁匈奴的女子名嫱字昭君,也有反过来的说法:字嫱。所以争议就出现了,其中争议性最大的是两本权威史书,汉书和后汉书。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或者说都不是事实?不管真相如何至少这暴露了一个问题:那个女子除了姓氏可以确定以外,名字和字号都是谜团。最可信的一个说法是:那时候的后宫女子自从进宫后就抛却了原本的名字,只有一个姓氏来让人辨别身份。
没被宠幸过的人,整个人不会有什么存在感,名字自然也不会被人记住。后来因为要嫁给对方的单于,皇帝首先也要召见她。但是以宫女的身份嫁给对方做皇后是很不妥的,所以汉元帝给她赐了封号“昭君”,意思是替汉室皇帝照耀光芒的存在。也就是历史中的王昭君后面两个字只是一个赐号罢了,和名字无关。
二、王嬙也不是本名
那时候宫女太监们进宫后都不会沿用原来本名,除了姓氏以外,以前关于自己的一切大多抛弃。甚至那些原本是宫女,但是后来被宠幸的后妃也不会有名字,譬如历史上有名的窦太后、拳夫人。关于她们的称呼也比较有趣,或许是和她们入宫时的交通工具有关,或许是和她们身上的某个特征有关。而王嬙本名也是“檣”,也就是船上的一根柱子。后来之所以被改成“嫱”字,也是待变地位上的一个提升,大意和女官身份差不多。
三、远嫁并非主动请求,皇帝也未曾后悔
史书上传的最多的是,昭君当年因为好几年没有见到皇帝,美貌无人欣赏,干脆主动请求外嫁。当汉元帝见到待嫁的昭君时候惊为天人,对自己没有发现自己后宫中有如此大美人而后悔不已。但是木已成舟,只得让其远嫁。但是事实上,当时的元帝已经是一个年龄颇大、而且身体很差经常犯病的老男人,在和亲过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国事繁忙身体操劳,连面见和亲女子的可能性都不大,更别说还后悔自己没得到了。
而后汉书对此的记载更是把元帝的心理活动都揣摩殆尽,根本不像是史书中的严谨内容,反而更像小说情节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另外,塞外匈奴不像如今的国外那么有吸引力,反而是叫内陆人恐惧的一个存在。先不说汉宫女子不受宠爱如何,那里的恶劣环境如何,单单他们“父妻子继”的习俗,就和野蛮人没什么区别。试问一个正常的女性怎么会想要主动去那种地方?何况过了几十年后,昭君还曾向家乡皇帝上书请求回归,所以说当初主动请求外嫁的可能性很小。
四、派去和亲的也许是多个女子
古来和亲的女子都是一个,毕竟只是一场政治联姻,意思到了就行。目的是建立两国之间的和平桥梁,与女子的数量方面并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关于昭君出塞却有一个传说:当时被赐给呼韩邪单于的女子共五个,我们眼里的名人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不过另外四个因为相貌不够出众,所以不知不觉就成了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绿叶。因为她的美在众人中实在是太耀眼了,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只记住了她。还有一个说法是,那五个女子只是前去服侍她的婢女,真正和亲的只有她一个。相对于前面的说法,另一个观点显然更可信一些。历史上没有用多个美女和亲的典例,且多个美女完全不必要,因为当时的匈奴大王已将近耄耋之年,和亲只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目的,他压根不需要太多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