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诸葛亮得知赵云身亡只是大哭,为何得知张苞身亡而口吐鲜血?

话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正在筹划北伐,兵强马壮,粮草丰足,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了。但就在此时,忽然刮起一阵妖风,吹得诸葛亮睁不开眼,等到风停时,他却发现庭前的松树已经折了。这似乎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诸葛亮赶紧回屋打了一卦,随即对军中的将帅们说:“不妙,我军已损失一员大将!”众将帅们觉得诸葛先生大惊小怪,便没有理会他,继续喝酒了。不一会儿,有人来报赵云的两个儿子要见丞相,诸葛亮大惊失措,将 酒杯摔落在地,云:“子龙殁矣!”果然,赵云两个儿子一进帐就哭倒在地,对诸葛亮说:“丞相,我们的父亲昨晚去世了。”诸葛亮十分伤心,哭道:“子龙去世,我损失了一条臂膀啊!”

赵云之死可以说是死得其所,赵云死时已七十六岁高龄,年近八旬,是算是寿终正寝,并不是战死的,更不是意外死亡的,也就是说赵云之死是正常的,更无损他的一世英名,他已经尽力完成他一生为蜀汉奉献的使命,死得其所。而且,作为合作二十多年的老搭档,诸葛亮平时对赵云看视、询问病情肯定是少不了的,赵云病情如何,诸葛亮心里都有数,毕竟赵云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所以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心里其实已经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诸葛孔明无需伤心到吐血,正所谓“老有所死”,这也是人之常情。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的夏天,诸葛亮攻打祁山,打得郭淮、孙礼二人落荒而逃。但主将张苞贪功冒进,穷追不舍,最后掉入陷阱之中,身受重伤。诸葛亮命人将张苞送回成都医治,自己又调兵遣将,再度起兵进取。兵马还没调度好,忽然有人来报,说张苞已亡。诸葛亮听闻这个噩耗,先是放声大哭,随即口吐鲜血,昏了过去。后来虽被救醒了,但元气大伤,卧床难起。说到这里,估计有心人会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亮在赵云身亡后大哭,为何得知张苞死讯却口吐鲜血?

就感情来说,诸葛亮不是应该和赵云更好吗?张苞一个晚辈怎么会另诸葛亮如此担忧呢?这个问题问的极好。原因就是在建兴七年的时候,赵云早已年迈,而张苞正值壮年,二者在战斗力上悬殊过大,所以时刻想着“兴复汉室”的诸葛亮在此时更担心张苞。我们说赵云和诸葛亮交好,那是从私情上来说,而他担心张苞的安危则是从国家社稷的大计出发的。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连自己的生命都抛在脑后了,更别说什么交情了。更何况那个时候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所以只有奋力进取,帮助刘禅这个阿斗奠定好基础,他到了九泉之下才好和刘备交代。

从他三番五次着急北伐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份焦虑,他必须在自己还喘着气的时候赶紧去平定四方。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赵云死时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他准备北伐的时候,那时候只能算剑拔弩张,还没有真正开弓;但到了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张苞死时,他起兵祁山,已经开弓了,开弓是没有回头箭的。所以说,赵云死时,他并没有那么悲伤,因为一切还在他的调度之中,他放声大哭也仅仅是表示对老朋友、老搭档的哀悼;而张苞的死却来的那么突然,出乎他的意料,顿失大将,这局棋很可能会因此而失败。

他口吐鲜血不是为张苞伤心,而是为整个蜀汉的命运担忧。其实,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本就相互制约,诸葛亮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打破这样的格局的。哪怕神机妙算的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是徒劳。更何况历史是必然的,在历史的面前,没有人能和它抗衡;即便有,最终也只能落得失败的下场。杜甫在几百年后回顾这段历史,给出的评论至今都令人觉得悲凉:“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