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三国”,几乎人人都说魏蜀吴。君不见中央台“百家讲坛”的说三国节目,无数次地在屏幕上出现的三国地图,都赫然写着“魏蜀吴”三个大字。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率领的军队的旗帜上也写着“蜀”字。随便放开一本中国历史教科书,也说三国是“魏蜀吴”。不过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刘备在蜀中称帝,国号是“汉”,不是“蜀”。 其实,很早前就有人指出以“魏蜀吴”为三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宋朝人黄震写的《黄氏日抄》说:“蜀者,地名,非国名也。昭烈(汉昭烈帝刘备)以汉名,未尝以蜀名也。不特昭烈未尝以蜀名,虽孙氏之盟亦曰“汉,吴既盟,同讨魏贼。”是天下未尝以蜀名之,名之者魏贼也”。 清代大学者顾炎武也说称三国为“魏蜀吴”的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他说这一说法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了阿谀当权的司马氏而造出来。 《日知录》卷二十四《主》条广征博引,证明刘备于蜀中称帝,其国号是“汉”,不是“蜀”,刘备是称帝,不是称“主”。可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却把国号“汉”改成“蜀”,因为“当时魏已篡汉,改称昭烈为蜀,使得不附汉统”。又以“晋承魏统,义无两帝”为理由,创立先主,后主之名,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这些做法都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 陈寿为什么要称刘备“先主”,称刘禅“后主”呢?顾炎武也做了考证,指出“主”是当时妇女的称谓(苏林解《汉书》“公主”云:“妇人称主。”),称寿称刘备,刘禅“主”正如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妇女服装一样,是为了侮辱对方。陈寿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后人对历史文献的进一步篡改,例如把诸葛亮著作中凡是称“先帝”的地方全部改成“先主”等等。朱熹的《通鉴纲目》称刘禅为“后主”,亦是沿袭前人的错误说法。 顾炎武批评说,后人“不察史家阿枉之故”,沿用陈寿的说法,说什么“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样的史学研究是称不上“知人论世之学”的,这样的史学研究者仿佛成了“曹氏,司马之臣了”。陈寿改“汉”为“蜀”,是中国古代历史学者为了阿谀权势而篡改历史的罪恶行径,后人理应加以纠正,而不是认同。 古代时传播媒体很不发达,所以《黄氏日抄》和《日知录》对陈寿把“魏汉吴”改称“魏蜀吴”的错误说法的纠正,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如今新闻媒体高度发达,是彻底纠正这一错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