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社会地位,通常的说法是很悲惨,男尊女卑,妇女可以被当做商品一样随意转卖赠予。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说句玩笑话,从生物学上讲,女人创造了男人,男人创造了世界,所以女人创造了世界,这个地位可不低。赵炎以为,一般讨论地位问题,必须定准参照系,就好像讨论高度要引入海拔的概念一样。而讨论女性地位,要用社会普遍承认的、符合制度风俗与道德要求的、标准女性(女强人不是至今仍被一些人称作“第三性”吗)去比与之同等级的普通男性,不是此时此地的女性与他时他地的女性比,更不是某个女人与某个男人比。 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话题,还要弄清楚什么是古代?几千年历史,世事更迭,起伏不定,难道用“古代”两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妇女的地位都有不同,封建制度建立之前的先不说,之后的,在好几个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的朝代里,女子的地位都异常之高,请允许我用“异常”这个词。比如,唐朝妇女可以除去面纱单身骑马上街、自由离婚、再婚、养面首等等,嚣张得很,就连宋朝这种被普遍认为压抑人性的朝代里,女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有尊严。在赵炎看来,如果用现代的摩登思想去评判,那除了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实在难找第三个女人。所以,古代女人有无社会地位,要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去细化,去分析,不能人云亦云。 古代上流社会的妇女地位远远高于下层妇女,这是肯定的,属于一般规律,不需要分析。因为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在延续,譬如今天农村还有许多妇女被拐卖,或者为了兄弟能娶上媳妇,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当作物品送到别人家里去。有谁听说过上层妇女被拐卖或者拿自己去交换的?在古代除了朝代更替,否则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就凭这些,我们能说现在中国的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吗?事实上,只要到国外走过一圈,或者对外国情况稍有了解,都会发现中国大陆的妇女地位之高实在属于世界前列。 在家庭中,女人的地位也不能算低。某些女人的地位还可以更高的,因为她们漂亮,符合男性价值取向的标准;或聪明有手段,很自觉地将自身纳入男性社会竞争规则;或者命好有个好爸爸好老公好儿子什么的,可以满足男性地位评判标准的延伸。 比如妻妾,古代就很泾渭分明,夫妻之间的文书是婚书,而和妾之间的文书是买卖协议,甚至东周诸侯的盟约里都有“不以妾为妻”一说,可见当时对妻妾之分很较真。《白虎通》里说,妻,齐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夫与妻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除了妻之外,夫还可以有妾等等,这是礼法所允许的,当然妻也可以阻挠丈夫纳妾进而养面首、通奸什么的,但那是制度以外的东西,属于不遵守社会秩序的范畴,是不合礼法的,所以跟普遍的社会地位完全是两码事。在赵炎看来,这种“齐”本身就是个“不平等条约”,被这种不平等条约保护了、允许与夫(在某种意义上)“齐”的,只有正妻一个人。 后世的某些规定和风俗变得更严格,使得结发元配与续贤的正妻地位有所不同,那是另外一码子事儿。除了这一个之外,其他的都“不齐”了,而且还是制度规定的。给妻有一个“齐”的地位,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发达的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最经济的组合,由于完全靠天吃饭,男人并不比女人更能养活自己,而不是游牧社会里女人从体力上讲基本上不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至于礼法(即制度与道德)言之凿凿规定的夫为妻纲,即每一个男子都是与他“齐”的妻的根本,虽说本质上就是依附,毕竟还有一个“齐”字在约束。 比如辈分,举个例子说,帝王之家,太后的地位高,不仅仅是因为母凭子贵,而是辈分的权重永远大于性别。这里多半有一个辈分权重的延伸。君为臣纲,所以后的地位高于臣,尊重的不是后的性别,而是因为后是君(辈分)的延伸;父为子纲,所以母的地位高于子,尊重的不是母的性别,而是因为母是父(辈分)的延伸。
中国古代,不论是教科书上所说的的封建时代(分封建制、以藩屏周,止于秦),还是后世直到辛亥革命为止的皇权、帝制时代,女人的地位一直是沉浮转折,多数时候还是不错的。比如,不少女人在正史里都有自己的传记,吕后,戚夫人,事列《史记-吕后本纪》,和《高祖本纪》并列,《新唐书》里还有长孙皇后的记载,写过《女则》(内容有点煞风景)。女性地位大幅下降是在宋朝理学兴盛时之后,朱熹时犹盛,女性只是狎昵的对象,朱熹同志本人就经常带两位女尼姑到处鬼混,还因此被同僚参过一本,著名的色情小说《肉蒲团》就是和朱熹的理学同时流布的。到了明朝,现在流行的李渔(《闲情偶寄》作者),认为女子只是“床榻之物”。当然,这些也不能排除其中有文人故意在犯贱。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社会里,地位最低的差不多要算无力娶妻的男人,典型的例子要数阿Q。阿Q虽然还可以调戏一下小尼姑,因为她无法嫁汉,也就是说,她是不被夫权保护的女人。但是,调戏吴妈就不同了,吴妈是寡妇,即使是死鬼老公的夫权也是不可侵犯的,调戏吴妈就是挑战礼法制度了。无力娶妻的男人,连吴妈的地位都不如,可说是惨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