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最早叫“肩舆”或“平肩舆”,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人抬,因抬轿需用肩,所以称为“肩舆”。说白了,就是一种“肩行之车”。 古时轿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光皇帝坐的轿子就有许多种类。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便舆,是供皇帝在巡视时备用的一种轿,随时以轿代步用的。平时,皇帝在宫内出入,一般都乘便舆,冬天坐暖舆,夏天坐凉舆。 除皇帝的轿子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则坐不同的轿子。官轿出府,常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四周还有侍卫人员,前呼后拥,展示官威。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所用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四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八抬,皇帝出宫时是十六抬,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除去官轿,还有民轿,高贵人家多备有轿子,有两抬的有四抬的。前几年去杭州参观胡雪岩故居,见胡雪岩坐的就是四抬轿。虽然他为红顶商人,皇上赐有品位,但也只能用四抬轿。就是说,他的轿子仍为民轿,不是政府出钱制作的官轿。官轿的轿夫是吃奉银的,而大户人家的轿夫是自己花钱养的。就像现在富豪,虽然乘坐的是“宝马”、“奔驰”,但在众人眼中的分量还是抵不过县委书记所乘的新“红旗”。 民轿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花轿”或“喜轿”的,专用于百姓婚事。拥有这种轿子的人多是一个团队,也就是民间组织。大伙凑份子制了一顶花轿,用丝绸包装起来,刺绣上吉祥图案,有的还镶上宝石,轿子上装饰金凤银人,专等有人来“写轿”。 “写轿”也叫“定轿”,定于某年某日有“喜好”。轿夫们头天过轿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并有锣鼓唢呐相陪,一路走来,热闹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钱”,轿夫们得了礼钱,将轿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装饰卸下装在箱子里,然后分账,再等下一次有人来“写轿”。生意红火时,几乎每月能被雇十多次。 古代在官衙里当轿夫,多是子承父业。因为抬轿也是一门技术。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说《官抬》,为此还专门采访过古陈州一位轿夫世家出身的老者。他告诉我在衙府里当轿夫有许多禁忌,一是行轿时不能大声说话,上肩走轿、停轿全听轿头指挥,轿头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轿喊一声“起轿”,上坡下坡时要拍轿杠,落轿后前面的轿夫要闪开,以便官员出轿。轿夫还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葱和韭菜等有异味的东西,以防当官的闻到。另外,还不能放响屁,大声吐痰什么的,怕的是当官的听到“膈应”。我将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全写进了小说里,不想一位在政府里当小车司机的老师傅看了,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我们名为小车司机,其实就是车夫,你小说中所说的轿夫禁忌,我们现在也一样要恪守。我给领导开车三十多年,从未吃过大蒜和生葱,一天到晚把自己当哑巴,看到全当没看见,听见全当没听到,要不,早被踢开了。 如此的巧合,颇使我吃惊。 据说在当今世界,唯有中国称小汽车为“轿车”,足见传统的力量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