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转移内部矛盾,一要宣传机器强大,用来引导舆论;二要通信技术发达,用来随时掌握各方动态;三要交通手段先进,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便能立即赶回老巢稳住局势。即便是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也不一定能成功,比如赫鲁晓夫去黑海度了个假就被别人强行夺班,更不要说是从成都到渭水要走好几个月的三国时代。曹魏的第四代掌门人曹芳带着大将军曹爽兄弟去给魏明帝上了趟坟,回来就被司马懿夺了军政大权,曹爽三族被灭,这就是内部矛盾过大时领导不能外出的最好证据。而诸葛亮能够亲自率兵北伐,恰恰是蜀汉政权内部安定团结的明证。
蜀汉北伐势在必行,因为蜀汉一直以继承大汉江山为号召,如果偏安一隅,迟早要失去人心;同时蜀汉地盘在三国中间最小,如果不思进取,早晚会被大国吞并的。总之,蜀汉不北伐就只能亡国,北伐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这“生机”也仅仅是一线而已。当时之所以出现三国并立的局面,就因为三方互相制衡,要经过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才能打破平衡。诸葛亮北伐时,三国实力相对接近,加上他多用正兵少用奇谋,所以尽管他能在北伐时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胜多败少,损失较小,并斩杀了多位曹魏大将,把司马懿打得不敢出战,但最终还是劳师无功。
不过,战争并不一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对外战争、统一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从刘备称帝至蜀汉灭亡,蜀汉人口在40年间增长了20%,户数增长了40%,遥遥领先于魏、吴两国。人口在古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人口的增长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蜀汉后期人口统计数字的上升必然离不开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础――前期治理内政的正是诸葛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一时期,蜀汉多次发动统一战争,却没有导致国内人民的生活艰难。
相反,蜀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君主昏庸无能,员工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日子,朝廷没有人敢说真话,才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在一个政治腐败的国度,不论有没有庞大的军费开支,财政收入同样是不够用的――因为贪官污吏的欲望是个无底洞,永远也不会有填满的那一天。即使军费开支省了下来,也肯定不会用到老百姓头上,而是装到了贪官污吏的口袋中。
作为刘备的接班人,刘禅的问题不只是才能平平那么简单,他还在日后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作风:亲小人、远君子,任用宦官,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尤其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和员工们都认识到蜀汉更加没希望完成统一大业,就上上下下都开始混日子了。
混日子无非要追求吃喝玩乐,就得有钱。钱从哪里来?只能多征收赋税。税收过度,自然民不聊生。到了公元263年冬,邓艾率领一万左右的疲惫之卒兵临成都,蜀汉投降派立即占了上风,就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亡天下,这个责任是不能过多追究到诸葛亮北伐的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