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开始时,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而作为反对变法旧党首领的司马光主动要求出京为官。在他外放做官期间,就将自己酝酿已久的编著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还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吗?
《资治通鉴》的署名撰者虽然是北宋的司马光,但实际上该书的撰写并非司马光凭一己之力完成的。《资治通鉴》的撰写,的确是由司马光自己首先开始的。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一生精力也难以遍览,于是产生了编写一部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能便捷地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这一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把自己编撰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了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为其专门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编撰宗旨、提纲,并由刘攽负责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作为参考用书,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这部书的修撰,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