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雍正皇帝不怕反清,甚至鼓励反清,但篡位一事,他洗不清

雍正皇帝篡位一事,非但自其即位后即已广为流传,便是如今,亦仍是各种电视剧里最为吸引人的谜题。尽管清朝已灭百余年,尽管当事人都已死了两百五六十年,这个问题,还为历史研究者与百姓津津乐道。雍正皇帝,促进了多少就业啊!

1728年,湖南士子曾静深怀华夷之辨,得到一些道听途说的关于雍正篡位的消息,自以为反清复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派徒弟张熙投书川陕总督,被他视为岳飞后裔的岳钟琪,鼓动其以手中之兵,起义反清。

岳钟琪略施小计,牵出曾静,办成了雍正一朝著名的文字狱案。吕留良等已死几十年的人,都被挖出来鞭尸。读书人血淋淋的脑袋,摆在街头,镇恐着那些还存反清之心甚至想发牢骚的人。曾静与他徒弟,却因反省深刻,咬人得力,被无罪开释。但乾隆皇帝没有放过他们。他当政后,下令抓回曾静与张熙,凌迟处死。

今日要说的,不是乾隆,不是曾静,而是雍正。

雍正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不满足于仅将反清之人脑袋砍掉,从肉体上消灭他们,他还要趁此,将社会上关于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流言,统统从人们脑子里,挤出来。还要告诉那些反清者,天下,不止是你们汉人才能称为正统,天下也是我们满人的。什么华夷之防,全是废话。

他的方法,是编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内收上谕十道,审判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曾静《归仁说》一篇。编完之后,当然是出版。出版之后,当然是传播。地方官吏人手一册,还派出很多宣讲使者,组织民众讲解学习。当然,少不了曾静到场现场现身说法。至于民众是否相信,我们不知道。但他们表面上,肯定是信了。

读此书时,发现两件有趣的事。

一件,是关于他将康熙遗诏由“传位十四阿哥”变成“传位于四阿哥”。

知道此事,应该还是小学时,在那种专门给小学生编的杂志里。作者告诉我,这么改,是不可能的,因为“于”在那个时代,是写作“於”的,“於”是“于”的繁体字,不可能在其上加一横。后来看到的很多资料,亦采用此观点。

实际,它大错特错。这种解释,只是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后,文化断层带来的自以为是罢了。

因为,在古代,于和於,都是存在的。某些用法上,可以通用,某些用法上,严格区分。

而传位于——也就是传位给谁谁谁上,恰恰是可以通用的——当“於”作介词时,也可写为“于”—— 表示对象,相当于“给”、“与”。

所以,《大义觉迷录》,才会有这样一句“讯据逆贼耿精忠之孙耿六格供称,伊先充发在三姓地方时,于八宝家中,有太监于义、何玉柱向八宝女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如果真有此遗诏,雍正篡改,是绝对有可能的,他跳到松花江,也洗不清,讲不明,道不白——但现实是,他不可能篡改。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康熙所写的遗诏,那道诏书,就是他四阿哥与隆科多等写的,根本不会出现“于”“於”通用之事。

另一件有趣的,是雍正说过这样的话——然如今日曾静此事之怪诞离奇,张为幻,实以古所未见,为人心之所共忿,国法之所断不可宽者。然朕往复思之,若伊讪谤之语,有一事之实,在朕有几微不可问心之处,则不但曾静当蓄不臣之心,即天下臣民,也应共怀离异之志。

后几句啥意思?如果你们讪谤我的那些事——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如果哪怕真有一件确实如此,使我不能问心无愧,非但曾静可以有不臣之心,就是天下臣民,都应该反对我——我鼓励你们反对我——我现在是皇帝,你们反我,就是反清,没关系,随便反!

读至此处,不由可怜起雍正皇帝来了。身为一国之君,却要写书亲自替自己做辩解。他这完全是把自己放到了与曾静对等的地位上啊——他们也给了曾静辩解的机会。但这家伙,是个软骨头。未捕之前,很狂,被抓之后,自称“弥天重犯”,卖友求生。

还是乾隆皇帝给力,干干脆脆把他宰了。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