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近代工业种类繁多 张之洞为何主张发展钢铁?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中,张之洞年龄最小,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上过战场、领兵打仗的。从张之洞26岁被慈禧破格提为探花,赐进士及第开始,他就一直在文官的路线上发展。由于不像李鸿章那样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张之洞升官的速度相对较慢。李鸿章当年40多岁的时候,已经是直隶总督,封疆大吏。而张之洞43岁时,还只做到司经局的洗马,一个从五品的“小官”。

作为一名言官,张之洞是不太好出头的。因为言官的职责是“上谏”,这就很容易得罪人,易遭报复。尤其是得罪了领导,更是吃不了兜着走。比如曾国藩曾上疏批评过咸丰,后来被压制了整整十年,直到咸丰死后才受到重用。但若言官不针砭时弊,整天给皇帝唱赞歌的话,又会被别人看作是谄谀之臣,会直接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即便谏言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也会被有些人说成是书生之见。比如李鸿章就非常瞧不起言官,说:

“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出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言官,必须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良好的全局观念、高超的话术技巧,才能够上承圣意,下得民心,从言官职位上脱颖而出,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而无疑,张之洞就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一位优秀人才,文章写得好,人际关系搞得通,还与慈禧太后有知遇之情。所以等到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交收伊犁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张之洞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大捞了一笔政治资本。

张之洞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之前讲到,当清政府得知崇厚卖国之举时,“朝野哗然”。大家纷纷讨论应该如何惩治崇厚,以及重新立约。在这一片嘈杂、口水横飞的喧闹声中,张之洞选择了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里,写了一篇《熟权俄约利害折》,呈给了太后。虽然这份奏折中,未必全是张之洞一人的观点,但他总结归纳得好,又写得极富文采和气势,让慈安和慈禧眼前一亮。于是太后当天就决定单独召见张之洞,要和他当面探讨应对之策。

在与太后的会面中,张之洞力陈十条不可承认《交收伊犁条约》的理由,称一旦接受,将后患无穷。并对当时朝臣还在争论的两个话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其一,要不要改和议?张之洞说:“……不敢公言改议者,诚恐一经变约,或招衅端,然臣以为不足惧也。必改此议,不能无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即便开战,和议必须改,不然国将不国。

其二,该不该杀崇厚?张之洞又说:“治使臣之罪,即可杜俄人之口。按之万国公法,既有不准违训越权之例,复有臣执全权,可否仍在朝廷之条,正与崇厚不遵密函,不请谕旨之罪相合。……故立诛崇厚则计决。”崇厚不但该杀,且必须要杀。杀了崇厚,可以给他安个不遵谕旨的罪名,这样俄罗斯就不能拿着崇厚的签名来强迫清朝承认合约的合法性。

其三,张之洞还不忘借面圣的机会,参了在此事上主张妥协的李鸿章一本:“李鸿章高勋重寄,岁糜数百万金钱以制机器,而养淮军,正为今日,若并不能一战,安用重臣。伏请严饬李鸿章,谕以计无中变,责无旁贷。”

张之洞的这篇文章,虽然看起来有不少“愤青”之语,但却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心声。因此第二天,此奏折一交廷议,便赢得了大部分朝臣的一致赞同。太后还给予了张之洞一个特权,让他可以随时进出总理衙门建言献策。张之洞在这次事件中,可以说给自己打了一波非常成功的广告。

虽然并未直接因此得到提拔,但却让上至太后,下至廷臣,都知道了张之洞的名号,认识了这位正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至此为止,张之洞距离他晋身封疆大吏,成为一代名臣的梦想,只差最后一步。1年之后,张之洞的又一份奏折,终于打动了慈禧太后,为他冲破了最后的障碍,从此官运亨通。

近代工业种类繁多,为什么张之洞主张发展钢铁?

晚清的洋务大臣,对于近代中国的工业,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建了轮船,创建了安庆内军械所,专门研制武器,又办了兵工学堂,培养了不少跟工业有关的人才。跟曾国藩犟了一辈子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时候,办了兰州制造局,主要还是生产武器为主。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专门生产军舰。李鸿章,除了创建了北洋海军,还投入创办了电报,煤矿、铁路、纺织等一大批在当时中国闻所未闻的新鲜东西。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同样意义重大。

不过,可以看出,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研制武器上,认为那才是中国不足的地方。而张之洞不一样,他选择的道路,主要是以钢铁为主。当然,他也有开办学堂和纺织工厂,但钢铁,才是张之洞的重中之重。张之洞对钢铁,可以称得上是迷恋得痴狂,简直就是近代中国的“钢铁侠”。他到任湖广总督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抓钢铁的建设。

过去中国炼铁,基本是在铁匠的小作坊里完成。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能炼制钢铁的工厂。所以,张之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一个钢铁厂。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钢铁厂,必须是中国自己的。但创办钢铁厂,不光中国没有,整个亚洲,在当时也是首例。没有人懂得,钢铁厂是怎么炼成的。

新手上路,难免吃亏,张之洞也不例外。首先钢铁厂的选址,就不是特别的合理。过去欧洲人选址钢铁厂,大多是选在靠近有矿产的地方。像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煤矿的产出地。这样一来,可以更节省成本。可张之洞选址的时候,却没这么来。他把钢铁厂放在了湖北汉阳一带。这个地方虽然江河便利,可以利用长江航运节省运费。但也有劣势,那就是周围的矿产不多,基本都得从外面运过来。一来一回,在运费上,汉阳铁厂的成本,就得增加不少。

除了选址出现了一些问题外,在购置机器上,也出了问题。当时炼制钢铁的机器,都是从英国人那里买过来的。这些机器有一个特点,不同的矿石,得用不同型号的机器,才能炼制出好钢铁。张之洞找英国人购买的时候,英国人跟张之洞提到过这个问题。当时为了保险起见,英国人建议中国送一些矿石去检验,确定购买机器的型号。这样一来,既不耽误功夫,而且成本也不高。

可张之洞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要想找什么矿石,都可以找到,用不着检验。所以大手一挥,让英国人把他们常用的机器,给中国运一套过来。英国人一看,既然买家同意,自己照做就是。于是,一整套的炼钢机器飘洋过海的运到中国。吭哧哐当,一顿安置好了以后。张之洞骄傲的宣布:开炉。

开炉的同时,问题也跟着来了。汉阳铁厂,根本不能炼钢。一台台工业猛兽,现在都成了哑巴。炼出来的钢铁,要么是太脆无法使用,或者干脆无法成型。而炼制失败的原因,正是英国人提醒的那样,中国的矿石,跟机器不匹配。这下就麻烦了。那些机器都是花费巨额财政才筹建起来的。再想找朝廷拿银子,难于上青天。

不死心的张之洞,又从其他省份调了矿石试炼,一样不行。从德国高价买来的矿石,也无法成功。这个局面,让人沮丧。可张之洞还是不放弃,他懂得钢铁的重要性。创办钢铁企业,不是他张之洞一个人的政绩工程,而是对将来中国,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情。将来有一天,中国不仅铁路需要用钢铁,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购置新机器,重新炼钢。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是重置机器这么巨额的开支?很难想象,当时的张之洞,内心会有怎样的焦虑和煎熬。无奈的张之洞,只好从德国跟日本手中,借来购置新机器所需要的金额。汉阳铁厂得以重新开工,炼制出一批真正的钢铁。而对于中国,也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企业。

在今天汉阳铁厂的旧址上,依然有一尊张之洞的塑像。他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他的故事,应当被后世铭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