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在古时候的语言并没有统一,人们是怎么交流的?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地方与地方之间会存在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果语言不同就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干扰,就是双方之间不能顺利地进行交谈。对于这件事,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因为在他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方便国家之间的人员交流,统一了文字。这无疑给当时的百姓和后人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同地区虽然会存在方言问题,但是统一的文字让大家都能明白彼此的意思。话说,方言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加上少数民族也有自身的语言。在现代,有着统一标志的普通话,不管在哪里,说上熟悉的普通话,一般问题都可以解决,那麽在古代,这样子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据史料记载,普通话在古代的时候称为雅语,而雅语一般以国都所在的地区使用的语言为标准。像在夏商周这三个时期,很大一部分时间中央朝廷是在河南,所以便规定了河南话作为官方的标准语言,因此孔子虽然是山东人,但是他在进行讲学的时候就是用河南话,这样大家才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

西晋时期,皇帝在洛阳定都,所以以洛阳话作为雅语,到后面发生了八王之乱等战乱,因此西晋王朝被迫迁都。东晋时期便在建康定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南京,因为迁都过来的官员说的都是洛阳地区的方言,但是当地的人说的是吴语,为了交流便将两者结合形成了金陵雅言,这也可以叫做吴音,后面的定都于此的南朝也习惯性地江吴音确认为雅言。到了隋唐时期,都城建立在长安,朝廷编写的书籍结合了洛阳和金陵两种雅言作为基础正音,所以这个时期的标准语言又称为正音或者是雅音。

朱棣建立明朝时期,他将国都定于南京,这个时候以南京话作为雅言,后面又迁都于北京。因为元末战乱,北京人口大幅减少,于是朱棣将南京大量人口迁往北京,所以即使在北京地区,因为大部分人说的都是南京话,大家还是保持以南京话作为标准方言进行沟通。但是到了清朝雍正时期,这样的情况得到了改变,朝廷组织建立正音馆。

这个机构正是为了推广北京话而建立的,正是做出了这样的举措,所以北京官话逐渐取代了之前根深蒂固的南京话,并且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现代,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便是在这里发展起来的。入朝为官的官员需要掌握当下正在应用的朝廷官话与皇上和官员进行交流,而且在古代由于交通的及其不便利,人口的流动不大,所以基本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