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作为一个大国,特别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大国,对疆域的管理绝对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我们看今天的版图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有这么几个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省级行政区,比如新疆(166)、西藏(123)、内蒙古(118)。其中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面积超过伊朗,面积在所有国家中能排到第17位。
相比之下,东部的省份就小很多了,比如浙江省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江苏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安徽省13.97万平方公里。
那么,同样是生活在共产主义的阳光之下,为什么西部省份就可以这么大?静夜史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
1、历史原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早的文明起源于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交汇的中原地区,而后向四周不断扩大。到前221年将整个长城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农耕区占据。
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以统一秦朝版图作为大一统的标志,在这个基础上,后世的王朝不断扩张,将中原之外的土地也纳入版图。
在中原以北的蒙古高原、以西的青藏高原和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中原,加上他们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时间相对于长城以内相对较晚,因此中原王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形式也和中原不同。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开始在疆域内推行“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制度。这是中原王朝地区管理的重大进步,到明朝中期,形成“两京一十三省”的疆域格局,到清朝前期形成“汉地十八省”的格局。
清朝时期,除了“汉地十八省”,在东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推行不同于行省的制度。
因为明朝建立之后,蒙古势力逐渐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明朝后期陆续形成不同的蒙古汗国,比如准噶尔、和硕特、土默特、叶尔羌等,这些部落占据的领地,就是后世形成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辖地形状的基础。
说白了,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不是中原王朝划定的省界,而是自然形成的游牧民族边界!
而新疆、西藏和内蒙古,是在清朝开始形成的!
后金时期,皇太极陆续征服漠南蒙古科尔沁、察哈尔和土默特部。1635年,漠南蒙古正式投降皇太极,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内蒙古。
1711年,准噶尔汗国策零敦多布率军6000人消灭和硕特汗国,攻占西藏。随后康熙两次进藏,终于在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全境,西藏形成!
1724年,雍正派遣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随后形成青海。
1757年,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彻底收复西域,乾隆在准噶尔汗国故土上设置伊犁将军,这就是新疆的前身。
因为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围比农耕区要大很多,因此西部的省级行政区要比东部省份大!
2、地理原因
从清朝形成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以来,省级行政区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形成今天的格局。
在今天的世界大国中,面积和我国相差不多的国家是美国,但是两国的行政区数量却相差很大。
我国加上香港、澳门等行政区才34个省级行政单位。但是面积比我国小的美国却拥有50个州。
一般而言,省级行政区数量多便于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对于大一统的局面的形成意义重大。但是历经多次调整,我国仍然保留了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的行政区划。
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地形所限。比如青藏高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样一个大的地理单元,如果按照东部省份,至少可以划分出10个省。
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种划分形式,就意味着在青藏高原内部需要发展起至少10个省会城市,这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这些行政区相互之间也难以沟通,这非常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会严重滞后经济的发展。
新疆和内蒙古的情况大致类似,虽然地形相对而言比较低,但是因为新疆和内蒙古内部的环境有极大的相似性,如果分而治之,不利于新疆和内蒙古内部的资源整合,无法形成竞争力。
而如果保持这样的大行政区,就意味着可以集合大面积的资源用于本地区的发展,这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是人口所限。今天的新疆人口2200万,内蒙古人口2500万,西藏人口300万。而一个上海人口就达到2300万!上海的面积才0.63万平方公里。
这意味着如果将西部大省级行政区分割,那么每个行政区的人口将更少,这不仅不利于地区的发展,还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般而言,省级行政区的分割是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比如清朝初期江苏安徽的分治,湖南湖北的分治,而西部省份人口稀少,根本就不需要进行省份的细分!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