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合对抗曹操的赤壁之战,最大赢家的刘备。一直被人追着砍的刘皇叔,终于有了一块相对稳固的地盘。虽说是暂借荆州,但直到他西取益州之后,也没有归还东吴的打算。
为夺取益州,刘备抽走了留守荆州的诸葛亮、赵云、张飞等大部分力量,只留关羽独挑重担。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隆中对》千古名策,其核心战略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即分别从荆州与益州同时出师,对曹魏集团形成钳形攻势。
为执行这一战略,益州方向,刘备刚平定蜀中,就与曹操展开了激烈的汉中争夺战。
荆州方向,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大举向樊城(今天湖北襄阳一带)发动进攻,以配合刘备在汉中的作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关羽大军倾囊砸向曹仁、于禁、庞德,东吴吕蒙趁关羽后方空虚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败退的关羽处于曹魏与孙吴两方夹缝之中,如何处理此人,考验着曹操与孙权的智慧。
三国格局,虽说是三足鼎立,但三方力量并不平衡。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孙权与刘备合占其一。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囊括幽、并、青、冀、徐、兖、豫、雍、凉九州之地,孙权占据荆、扬、交三州,刘备只有益州一州。但东吴有长江天险,巴蜀有群山阻隔,曹魏也暂时无法将其吞灭,故形成鼎足之势。
在这种态势下,吴蜀联合,勉强自保。若孙刘反目,正有利于曹操各个击破。曹操要利用跑路的关羽,在孙刘之间打下楔子。
第一根楔子是在关羽围攻曹仁之时,关羽还斗志正旺,未显出败像,曹仁朝不保夕。孙权写信给曹操,纳下投名状,表示愿意袭击关羽后方,迫使关羽回军,以解樊城之围。
孙权意在一石二鸟,既向曹操输诚,避免曹操再次南下;又能联合曹操两面夹击关羽,夺回荆州。但孙权此时还不敢公开和刘备翻脸,因此在信中极力要求曹操务必保守秘密。
曹操询问群臣意见,大多数臣僚均认为既然要与孙权联合,就不应该失信于人,替孙权守住这个秘密。曹操却听从了大臣董昭的意见,表面上答应孙权,暗地里将孙权的信分别射进樊城曹仁和正在围城的关羽大营。
樊城守城将士看到孙权准备抄关羽后路的信后,士气大振,固守之心倍增。关羽收到风后,自然恨死了孙权。但刚愎自用的云长,不愿放弃唾手可得的樊城,又自信留在荆州的守军能够抵挡住孙权的进攻,并没有立即回师,而是继续围攻樊城。
曹操此举,等于将孙刘之间的裂痕昭告天下,在本来就脆弱的孙刘联盟中间用利刃劈开一道缝隙。接下来的一招,便是继续扩大这条缝隙,彻底撕裂孙刘联盟。
吕蒙攻取荆州南郡后,关羽立即解除对樊城的围攻,火速南归。曹仁诸将乘机反攻,誓言活捉关羽。
关羽兵败的消息传到后方。还没等曹仁出军,曹操严令前方诸军放关羽南归,不得追击,违令者斩。
刘备手下大将不多,关羽是其核心力量。关羽的武功,早在当年解白马之围时,曹操就领教过。这次樊城之战,甚至逼得曹操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不追关羽,并不是曹操想放虎归山,更不是圣母附身、善心发作。
正是因为曹操深知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和其与刘备“恩若兄弟”、“名为君臣,实犹父子”的深厚情义,才促使其做出了放掉关羽的决定。
曹操明白,刘备是重感情之人,皇叔仁德的美名并不是浪得虚名。关羽死于谁手,就意味着谁就是刘备的死敌。落荒而逃的关羽已经是烫手的山芋,拿在手上不仅吃不到,反而会被烫伤。
相比之下,孙权的智慧就差了不止一个等次。如果说前番曹操故意将他的私信公开@给关羽,还可以用谋事不密来解释。那这回曹操在拥有胜算的情况下,将关羽往东吴的地界赶,用意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让关羽死在孙权的手下,用关羽的血激发刘备的复仇之心,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孙权不知是没看明白还是怎么回事,在占据关羽大本营后,继续攻下房陵、南乡、秭归,彻底断了关羽撤往益州的退路,放任手下把关羽往绝路上逼。终于,这年十二月,关羽父子被潘璋的军政官马忠俘虏,一并斩首。
这就是曹操在麦城布下的一盘大棋,直接促成了孙刘的反目成仇。关羽死于孙权之手,要为二弟报仇的刘备从此死磕东吴,夷陵之战折损了本来就实力薄弱的蜀汉大部分精锐将士,东吴的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曹操从此高枕无忧,当然,他也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这盘棋是留给儿子曹丕的继位礼物。
只可惜,曹丕没能继续扩大战果,错失了攻灭孙权的最佳时机,结果东吴硬是比他曹魏还多挺了十四年,硬是先熬死了曹魏,才被代魏而起的西晋灭掉。
这个时机,就在夷陵之战前后。欲知后事,大鹏下回告诉您!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