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结发夫妻,那么为何结了发就成了夫妻呢?结发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结发是汉族婚姻习俗中的一种礼仪,象征着一对新人从此结为夫妻的仪式,那么结发这种仪式到底是怎么举行的?合髻又是什么意思?结发为夫妻又是一种怎样的礼仪呢?
在中国古代,当夫妻成婚的时候,各取头上一根头发(也有说是一绺头发),合在一处打个结,就成了结发的仪式。为何古人会用头发来做如此重要的一种宣誓呢?这也跟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系。
中国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切不可伤害自己,哪怕是头发。所以古时候的女子头发总留得很长很长,对男子而言,断发如断头,所以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用断发代替断头的说法。
结发其实也有束发之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结发象征着男女成年,而成年就可以成婚了,结发也就自然和婚姻有了联系。而把婚姻视作人生头等大事的古代人,自然要断发明志,表示这对结发夫妇永结同心,恩爱不疑。所以结发妻子通常指的是原配妻子。
一般的结发就是把头发扎在一起就可以的,但是有的心灵手巧的还可以绾成一个同心结。唐代女子晁采与情人私订终身时,曾作诗《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其实这种男女各剪一绺头发的做法也叫做合髻,流行于唐宋以后。
那么在上古时期有没有结发的礼仪呢?
其实是有的,只是跟我们熟知的结发有些差异。《礼记·曲礼上》记载:“女子许嫁,缨。”说的是女子许嫁之后,要用五彩丝绳来束发。缨就是五彩丝绳。其实这就跟今天的订婚戒指一样,表明这个姑娘已经许配了人家,有了结婚的对象了。而这段丝绳要到成婚的那天,由新郎解下来。所以最初的结发,其实说女子许嫁时系缨束发,而后才引申出了成婚那天新郎为新娘解缨的这么一段意义来。
而唐宋之后开始流行的一种结发礼仪,也就是合髻。其实一直受人诟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有记载:“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而欧阳修、司马光等当时学者认为此法,“固不足为后世法矣”、“此尤可笑”。
由此可见古人确实对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这个仪式在古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尽管作为结发变种的合髻因不合古礼而颇受责备,但是在当时却非常盛行,甚至“公卿之家,颇遵用之”。也许结发就是古代人口中的山盟海誓吧。只是在封建的男权社会里,多得是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男子,所谓恩爱两不疑或许只少年情浓时最美好的愿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