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历来争议颇大。有人认为诸葛亮军事水平有限,名不副实。而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军事天才。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
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是出色的军事家,不仅在三国时代,放之整个中国古代其军事才能都是突出的,唐朝从历代军事家中选10位入祀武庙,整个汉末三国乃至两晋只有诸葛亮入选;另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虽然是治国理政是好手,却不擅长带兵打仗,《三国志》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产生这样的争议,人们经常提到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诸葛亮五伐中原无果;二是诸葛亮亲自带兵攻打陈仓,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猛攻多日未破;三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计划”,具有一定可行行,但诸葛亮没有采纳。其实,上面这几件事说服力并不强:北伐未成,主要原因是蜀汉综合国力不如对手;陈仓未克,主要原因是冷兵器时代攻城难度太大,曹操、孙权同样面临过这样的难题;不接受“子午谷计划”,是因为该计划过于冒险。
诸葛亮在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便依据刘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战略规划,后世称刘备和诸葛亮这次对话为《隆中对》。此后刘备集团便以此为指导思想,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有着非凡的军事战略水平。
虽说在刘备在世的时候,所有的战争都是刘备统帅的,诸葛亮在这时候担任汉初萧何的角色。为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只是一个萧何式的人物。但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地位很高,刘备在军事行动应当不会撇开诸葛亮,诸葛亮在军事行动的部署中也应当有建树。诸葛亮虽不随军参谋,但是至少在大方向上,诸葛亮功劳不小。而且诸葛亮更是为刘备管理大后方,训练士兵,这点很重要,士兵刚刚招募不通过训练直接上战场那是死路一条。
而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之后,一改当初屡败屡战的局面,诸葛亮功不可没。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诸葛亮的治理军队的水平至少不弱于同时代的其他将帅。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不久便病死在永安,刘备将蜀国的一切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从幕后走向前台。
夷陵惨败让蜀国元气大伤,尤其是能征善战的将士死伤太多了。这是个致命的打击。这个时候的蜀国是有亡国的危险。诸葛亮确实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是凭空吹嘘。东联孙权,南平孟获。居然在五年后,也就是227年对魏国主动发起攻击。短短的五年时间,诸葛亮又拉起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史书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诸葛亮统帅的军队战斗力是非常强劲的,在陇西关中地区诸葛亮展现了横扫一般的气势。魏国对此非常震惊,魏明帝曹睿甚至亲自坐镇长安,这表明诸葛亮对于魏国的威胁是巨大的。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统帅能力非同寻常。如果真是实力一般,魏明帝没有必要亲自坐镇关中。没有必要全国震惊。连皇帝都亲临前线,魏国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只不过,蜀国毕竟偏居一隅,尤其是三国时期,蜀国真正富庶的地方只有成都平原。所谓的“天府之国”其实也只有成都附近。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不毛之地,没有开发。而魏国占据中原,无论是人口,经济,军事各方面都碾压蜀国。蜀国是耗不过魏国的。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魏国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防备诸葛亮,每一次诸葛亮都是因为占线拉的太长,导致粮草不足。在交通不方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可以说是做到极致了。史书记载,诸葛亮统帅的军队来去如风。能够用来去如风形容军队,这是对军队战斗力的肯定。诸葛亮虽说五次都失败了,但是都能够卷土重来,即便死了之后,也将军队留给了姜维。这表明,诸葛亮虽说北伐失败,但是统帅的军队并没有损失,并不是大败。
如果换成其他人,不一定能够做得比诸葛亮更好,有可能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就后继无力了。诸葛亮能够近平四川一个地方,在强大的魏国手中取得主动权,且一度取得优势。这不是一个军事水平差的人能够做到的。
抛开偏见与争议,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应该说,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丞相,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
一、有独立带兵的经验
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足,一个理由是,在刘备生前诸葛亮没有独立带过兵,只是一名“参谋”,没有实战经验。其实这是不对的,诸葛亮追随刘备后不久就独立带兵了,执行的还是重要任务。
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有人认为“这项任命正式明确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军师地位”,其实此军师非彼军师,意义完全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军师指统帅或君主身边的谋士智囊,但诸葛亮所任的是军师中郎将,这个“军师”与“荡寇”“征虏”一样都是军衔的别号,类似部队的番号。中郎将是汉末常设军衔,关羽、张飞升任将军前都担任过中郎将,比将军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没有把他留在身边。《三国志》记载,刘备让诸葛亮到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零陵先贤传》记载,诸葛亮到了江南,长驻临烝,此地距刘备常驻的公安有1000多里,日常事务只能由诸葛亮临机处理。诸葛亮在临烝共住3年左右,期间来往于三郡之间,既协调监督三郡的赋税征调,又对地方治理提出建议。
常驻临烝时,诸葛亮手下应该有一支军队。《三国志》等史书没有这方面记载,但民国时卢弼作《三国志集解》,从《方舆纪要》及一些地方志中辑出了一组有关诸葛亮在临烝有关情况的记录:耒阳县有侯计山,相传诸葛亮曾在此憩兵,故也称此地为侯憩山;安仁县有相公山寨,相传诸葛亮曾在此屯兵;黔阳县有诸葛营,相传诸葛亮在此招抚过绥谿洞诸蛮;东安县有诸葛岭,相传诸葛亮曾在此地驻扎过。在以上记载中,耒阳、安仁、黔阳、东安等地分属各郡,除耒阳距临烝稍近外,其他各地均较偏远分散,说明诸葛亮督察三郡期间活动范围很大,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在此期间常带兵,印证了前面的判断。
后来刘备入益州,留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守荆州,诸葛亮虽然军职不是最高的,却是刘备指定的总负责人。刘备在益州进展不顺,召诸葛亮前来,诸葛亮又率张飞、赵云等部进入益州,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单独领兵,一路上攻城掠地,按时到达成都外围,为攻克成都做出了贡献。
二、南中之战奠定军事地位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和蜀汉丞相的身份“开府治事”。当时,蜀汉面临的最直接威胁是南中地区的叛乱。南中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域广阔,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蜀汉在此设立了多个郡国,这里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受人挑拨,公开反对蜀汉朝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2月,魏文帝曹丕讨伐孙吴,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于是上表后主,决定立即集合大军进军南中。丞相府长史王连向诸葛亮进谏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应当由丞相亲自讨伐,作这样的冒险之举。”王连的意思是,此次进军南中情况复杂,打胜了还好说,如果打败了或者无功而返,诸葛亮的威望将受到极大挫伤。诸葛亮当然知道其中利害,但如果自己不亲自去,取得全胜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于国家更为不利,诸葛亮仍决定亲征。
当时盘踞在南中的叛军大致分为三路:西路是所谓的夷王高定元,中路是最活跃的雍闿以及与他结盟的夷人首令孟获,东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诸葛亮指挥大军进兵僰道,在此把大军也分为三路,分别讨伐各路叛军,诸葛亮亲自指挥其中一路大军沿泸水南下,讨伐高定元。三路大军分头行动,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最终都取得了胜利,只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高定元、朱褒、雍闿等部先后被消灭,最后只剩下中路的夷人头领孟获还在顽强抵抗。
诸葛亮率大军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在三疑渡过泸水,与中路军李恢部会合,对孟获展开围歼,最后将孟获所部围困于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南中叛乱终于平息,但诸葛亮还在考虑大军撤走之后这里如何治理的问题,为此,他重新调整了南中的行政区划,将原来的4个郡改为7个郡,更便于管理,任用了很多夷人首领在各郡任职,还注意发展当地的生产,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这些受到了南中各族百姓的欢迎。诸葛亮在南中各族中享有很高威望,有许多关于他的民间故事至今仍然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流传。
三、军事理论贡献突出
诸葛亮在治政、司法方面以严厉而著称,在治军方面更是如此,在他留下来的著作中,在治军、选将方面诸葛亮有着许多独到见解。诸葛亮认为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提高战斗力,曾提到:“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以,诸葛亮说“军令不可犯,犯令者斩”。
在加强军事训练方面,诸葛亮主张平时严格训练,战时才能保持严明的纪律,他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中有大量关于作战、训练纪律的文字,有些地方说得很细,比如:“闻鼓者,举黄帛两半幡合集,为三面陈。”
在选将用人方面,诸葛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留下的著作《将苑》就是全面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出色将领的,全书50篇,可以分为8个主题,包括:好将领应有什么样的素质,有什么样的气度,应具备什么样的机变权谋,如何振奋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如何肃军容、扬军威,如何发挥幕僚的作用,什么是将领的软肋,什么是不合格的将领。诸葛亮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解答,论述全面,见解独到,又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受到后世的重视。
四、军事发明成就卓著
诸葛亮不仅是一流的战略家、军事理论家,还是出色的军事发明家,在武器革新、军事后勤等方面有具体的思想和创新。
蜀地缺少好马,蜀军以步兵为主,在与以骑兵为主的魏军对抗中,为弥补这一缺陷,诸葛亮亲自钻研了阵法。《三国志》说他推演兵法,尤其是阵法,制作了八阵图,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关于古代阵法留下来可供研究的资料较为有限,原因主要在于阵法本身属于“诡道”,是一种机密,有神秘色彩,记述的人往往故意不说详细。具体到诸葛亮发明的八阵图,虽然它记录于正史中,但缺少详细的记载,所以历来有不少争论。
综合来说,类似于八阵图这样的练兵、作战的阵法是存在的,它不仅用于两军对垒,还应用于行军、宿营、训练等各个方面,也许它的基本阵形为8个方阵,或者纵横各八行,因此叫八阵图。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严密的阵法和各兵种间的配合提高战斗力,这是八阵图的基本指导思想。八阵图虽然不知其具体内容,但这绝不是传说,除《三国志》提到外,《水经注》中也记载着定军山下有诸葛亮所布八阵图的遗迹。
除了研究阵法,诸葛亮还不断改进兵器,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街亭古战场所在地附近发现过一把铸有“蜀”字的弩机,这与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相吻合。当时曹魏军队里也有连发的弓弩,但它达不到一次连发十矢,《北书堂钞》里有魏明帝曹叡写的一首诗,里面有“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讯,一发连四五”的诗句,可见它的发射效率只是诸葛弩的一半。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和流马,这就更为大家所熟知了。
以上这些军事发明,从现在眼光看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绝对是“高科技”“黑科技”,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导弹、五代机,它们都是在战场上决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