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徐达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功绩?徐达为何两次放走元顺帝?
作为朱元璋时期明太祖北伐军的领袖,徐达堪称战神一代。然而,这样一个军事成就突出的人遭到了诽谤。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将讲述徐达的故事。徐达是明朝早期著名的名将,在明朝六大开国功勋中排名第一。他不仅是淮西勋贵的领袖之一,也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事迹,在历史上不可磨灭。
朱元璋起义开始徐达是最初的功勋人物之一。徐达从小就喜欢练武,战斗果断勇敢,受到朱元璋的高度重视。朱元璋曾独自率领军队与徐达作战,徐达不负在朱元璋厚望,总是能下赢得战斗。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遣25万军队到蒙古和袁媛进行北伐,徐达是北伐军的总指挥官。
徐达一路战无不胜。他在一年内占领了元朝的首都北京。他还打败了元朝末代名将王宝宝,并迫使他撤退,离开习俗。徐达的战斗是快如迅雷和稳像泰山,他一路战斗到蒙古骑兵闻名色变。几年后,徐达奉命守卫北疆,在此期间,他还远征了北元的残余。直到他去世前夕,他一直是明朝北部的屏障,也是朱元璋国防的支柱。徐达于1385年去世,享年53岁。朱元璋追到了徐达的中山王,死后谥号武宁,给了他葬在了中山之阴和并赐御制神道碑文。
徐达能够有好几个原因来证明自己的功绩。
首先,朱元璋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在明朝早期,军队在组织纪律、战斗经验和装备方面是一种临时选择。即使它像蒙古战士一样强悍,它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徐达有幸协助朱元璋,这是他取得卓越军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第二,徐达在战斗中非常勇敢,有严格的禁令,所以他可以像泰山一样指挥军队战斗,在关键时刻他可以赢得一个惊喜。
最终,北方的蒙古和元朝军队耗尽了,他们的战斗力大大降低,客观上为徐达的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徐达北伐的功绩
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宣布成为了皇帝,并且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就把徐达任命为了中书的右丞相。并且一边整理着军队和为将来的进攻元朝而做准备。在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朱元璋也觉得该到了向元朝发起进攻的时候了,于是就派出军队向元朝发起了进攻!
当时徐达在山东地区,在得到朱元璋的命令之后,就带着自己的部队从山东地区向河南地区发起了进攻,并且把汴梁给打下来了。到了四月份的时候,徐达就带着部队从虎牢关向西前进,在行军到了塔尔湾这个地方就碰到了元朝的部队,于是就和元朝的部队展开了战斗。在这一次的战斗中,就把元朝五万的部队给打败了,然后元朝在洛阳地区的将领就投降了。
再到了后来,徐达还有常遇春就分别带领着一部分的军队然后去攻打许昌、淮阳和临汝等地区,在攻下这一些地区之后,就向着陕西进军。当时在陕西潼关守卫的将领听到消息之后就逃走了,所以徐达就很顺利的打下了潼关。到了五月份,朱元璋就亲自来到汴梁,和他手下的将军们一起商议接下来的行动。当时徐达根据当时的局势,建立朱元璋直接去攻打元的都城,徐达的这个建议被朱元璋认可了。
在七月份的时候,徐达就带着部队渡过了黄河去往元朝大都的方向了,并且在一路上又攻占了许多的城市。然后和其他方向来的明朝的军队汇合在了一起,沿着当时的运河向北前进,并且还在天津和北京通县地区把元朝数万人的部队给大败了,然后徐达带着部队前往大都去了。
当时在大都的元顺帝听到了消息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妃嫔还有儿女们逃走了。在八月二日的时候,明朝的军队就直接占领了大都,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就结束了。在和元朝的战争中,徐达的功绩是很大的,而且在很多关键的战术还有战斗中,都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推翻元朝的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徐达为何两次放走元顺帝?
早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却没有怪罪徐达。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在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是有默契的。有专家考证徐达可能没有参加过开平追击战,但《明史》确实记载了君臣二人关于元顺帝去向问题做过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元顺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朱元璋回答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的这点心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很重,虽然元朝是起义军推翻的对象,但对于元顺帝本人,大家还是把他当成“君”。
例如隋炀帝是暴君,是被推翻的对象,但是当他被杀于扬州之后,造反的李渊、窦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为隋炀帝披麻戴孝;再如崇祯皇帝,是李自成推翻的对象,但李自成进北京后还是厚葬了自杀的崇祯。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天下宣扬君臣的理念。而且元顺帝这个皇帝当得还不算赖,他恢复科举,减轻赋税,成绩还拿得出手。鉴于这个大背景,如果元顺帝被擒获了,朱元璋和这个前朝的老大该怎么相处呢?怎么相处都是尴尬,所以说还是不如不见。这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
徐达是怎么死的?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明朝的开国功臣真的就这样死了吗?这中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
首先说那个说那个蒸熟了鹅纯粹野史,有点政治脑子的也不会再毫无缘由的时候去杀一个国家大臣,徐达的精力和生命基本在开国那些恶战中消耗光了,死了也正常。再就说了,徐达如果不死,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得,功高震主,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恶主。文臣武将开国的除了汤和那样的庸才,基本杀光或者借刀杀了,刘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杀他们都是有原因和借口的,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所以徐达是病死的应该没错,但就算不死想必朱元璋也会送他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