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崔浩:北魏一代能臣,忠心耿耿辅佐三朝帝王 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崔浩是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出身清河崔氏,貌如妇人,自比张良,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人。曹魏司空崔林的后人,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崔浩的亲戚皆是名门望族。崔浩的父亲崔玄伯小时,就被人称作“冀州神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崔浩比他父亲更聪明,更有才华。崔浩从小喜欢文学,他博览群书,经史、玄相阴阳,无不精通,在当时无人能比,他官运亨通,还未成年就做了直郎。天兴年间又任给事秘书,后来任著作郎。

因为崔浩工于书法,拓跋珪很欣赏他,走到哪里都喜欢让崔浩陪随。拓跋珪晚年性情大变,他喜怒无常,心情不好时,官员莫名其妙就被治了罪。大家都害怕一不小心惹恼拓跋珪,对他敬而远之,能躲就躲得远远的。但崔浩却跟大家不一样,他依旧对拓跋珪恭敬如初,忠心耿耿的勤于职守,有时候忙的家都顾不上回。拓跋珪知道后,非常感动,派人给崔浩送去御粥,以示自己对他的宠信。

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杀死后,拓跋嗣继位,史为明元帝。明元帝继位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崔浩经常给明元帝讲经书,明元帝去郊外祭祀天地,让崔氏父子都乘坐轩轺车相随,这让众人羡慕不已。

一直认为占卜师靠的是巧舌如簧,但这崔浩占卜吉凶,却令人非常惊奇,他的占卜大多都能应验。后宫突然有兔子出没,拓跋嗣觉得奇怪,因为兔子是没法进入后宫中的,他让崔浩推测这是什么征兆。崔浩推算说是吉兆,应该是邻国将有美女进贡。第二年,姚兴竟然真的进献了美女。

崔浩不仅会占卜,见解也很独特。神瑞二年(公园415)魏都平城连年旱灾,发生粮荒,很多地方都有百姓饿死的事发生。太史令王亮和苏坦对明元帝说:“平城连年灾荒,有人观天象说将有大难,我们若把国都迁到邺城可躲避灾难。”

拓跋嗣征求群臣意见,崔浩极力反对,他说,迁都到邺城虽可暂时救困,但并不是长久之计。魏国地大物博,如果迁都,东部各州分不了多少人,而且鲜卑族人很有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患病,让大家意志消沉。这种情况若让周边国家知道,就可能产生乘虚攻打鲜卑族的想法。北边的柔然等部落若趁机而来,待从邺城回师救援,或许云中、平城已经落入敌人手中。如果不迁都,撑到明年春天青草发芽,乳酪充足,加上有苹果,应该能渡过饥困。如果夏季粮食丰收,国家就脱离了困境。

拓跋嗣听了崔浩的话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还是不放心,他问崔浩:“那如果挨不到秋天,或者秋天粮食还没成熟,又该怎么办?”崔浩胸有成竹地对拓跋嗣说:“陛下可以把一些最穷的人家,分到各个州,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若秋粮依然歉收,再想别的办法。”

拓跋嗣听从崔浩建议,挑了一些穷户,把他们分到各个州,让当地人每户出五十石米,养活这些穷人。第二年,老天开眼,秋季大丰收,百姓安业,国家便渡过两大难关。拓跋嗣很高兴,嘉奖了崔浩。

公元416年八月,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水陆并进,将后秦打的节节败退。泰常二年,刘裕又率水军自淮、泗进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为顺利进关,他派人去跟拓跋嗣沟通,想要借道魏国。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都觉得刘裕很可能真正的目的是想占领魏国,应该出兵阻止他的军队沿河西上。崔浩却跟大家想法不一样,他觉得不宜出兵,柔然不断骚扰魏国,国内缺粮,如果向南出兵,北临部落有可能会进击魏国,如果出兵援助北方,东方又会面临被攻击的危险。不如就借道刘裕,让他入关,然后堵死他的回路,隔岸观火,看他们两虎争斗,伺机动手。

拓跋嗣担心中了刘裕假借魏道,实则取魏的计谋,没有听崔浩的劝说,派兵驻扎黄河以北,并且还派出一些骑兵跟随监视刘裕的军队。刘裕进军受阻,又看到有魏兵跟随自己队伍,终于恼羞成怒,与魏军对峙。魏军用三万骑兵进攻刘裕部队,竟然大败而归,此时,拓跋嗣才后悔没有听从崔浩的计策。

崔浩政见明确,非常的独到,为拓跋嗣献了很多计策。拓跋嗣病重之时,崔浩还建议拓跋嗣早立太子,以立长子拓跋焘为宜,选贤明大臣做太子的师傅,这些拓跋嗣都听从了崔浩的建议。崔浩虽然聪明很有见地,但是他说话过于直爽,得罪了不少同朝官员。

公元423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官员们因为嫉恨崔浩的正直,合起伙来排挤他。拓跋焘虽然知道崔浩的能力,但还是接受大家建议,罢黜了崔浩,让他以公爵身份在家闲居。但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依然会召他进宫请教。

后来,拓跋焘晋升崔浩为东郡公的爵位,拜他为太常卿。当时,朝堂之上正在议论讨伐赫连昌。群臣都觉得这事很难,只有崔浩不以为然。他说,荧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并且形成了钩己之状,这就预示着秦亡。而且当年五星一起出于东方,说明天应人和西伐的时机到了。拓跋焘听从崔浩的建议,命令一拨人出击蒲板一带,自己则亲自率领轻骑袭击赫连昌的都城,结果是大胜而归。再次征讨赫连昌,拓跋焘依然接受崔浩的建议,全力反攻,最终使夏全军崩溃。

崔浩脾性耿直,经常力辩群臣,他屡建奇功,虽深得拓跋焘的青睐,但他不顾忌群臣面子,朝堂之上树敌也颇多。而且,崔浩这人也有点居功自傲,不知道避嫌。拓跋焘对崔浩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 他允许崔浩进宫可以不限朝堂,随便出入,包括他的卧房。崔浩便堂而皇之的,出入太武帝的寝宫,丝毫不去想,寝宫乃是帝王的私宅,怎是臣子可以随意出入的地方?

崔浩自恃才略过人,深受拓跋焘宠任,慢慢变得专制朝权。在推荐官员时,他推掉太子的推荐人选,执意提拔自己看好的官员,给太子难堪。他的这种处事方式,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隐患。崔浩掌权以后,想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他的表弟曾劝阻他,但他却置之不理,得罪了很多鲜卑贵族,为他后来的被杀又埋下一笔祸患。

崔浩在朝中鲜卑族大臣面前,多次赞扬侄女婿王慧龙是贵种,那遗传的酒糟鼻看着顺眼,这引起鲜卑族大臣们的不满。司徒长孙嵩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赞扬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拓跋焘听了大怒,把崔浩一顿训斥,把崔浩吓得脱帽叩头,才得到拓跋焘的宽恕。

其实单凭这件事,即便拓跋焘很讨厌南人,也不应该发那么大的脾气。这应该是他借题发挥对崔浩发泄自己对他以往行为的不满。但是,崔浩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国书》事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公元439年,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当时,拓跋焘告诉他们,写国史一定要真实。崔浩这个呆子,没有深悟领导意图,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把拓跋氏一些不愿明人的早期历史都给据实搬出来,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参与编写国书的闵湛、郗标也是两个见风使舵的人物,他们巧言令色,总以谄媚讨得崔浩欢心。《国书》写完后,为了取悦崔浩,两人极力怂恿崔浩把《国书》刊刻在石上,以表彰自己耿直直笔,同时也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世人都爱被人奉承,崔浩也不例外,他头脑一热未及深想,竟然真的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鲜卑贵族看到后,都非常愤怒,他们觉得这是崔浩故意将他们祖宗的缺点公布于世,到拓跋焘那里告状,说崔浩有意丑化祖宗。拓跋焘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想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他没想到,这本秉笔直白,尽述拓跋氏历史,详细而又无所避讳的国书,竟然变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拓跋焘心想,我让你据实写,你不仅写出来竟然还敢给我公布于世,把我老祖宗的糗事拿出来显摆。盛怒之下,拓跋焘逮捕了崔浩和秘书郎史。崔浩被逮捕之后还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仔细反省,供认自己曾经受过贿赂,但却从来没想到,他的致命错误恰恰就是拓跋焘要求的据实写。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太武帝拓跋焘诛杀了崔浩。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这件事,也连累了崔浩的同族和姻亲。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国史之狱”。

崔浩死后,太武帝北巡阴山时,方才后悔诛杀崔浩。当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亡,拓跋焘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