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个勤奋好学的故事:凿壁偷光。贫穷的匡衡因为买不起蜡烛而在邻居家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读书,最后功成名就,官至丞相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老师当做典范,要求我们像这位匡衡一样,不要求做到悬梁刺股,但是最起码有一颗爱书之心。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什么错。不过就像是童话故事在王子和公主结婚之时收场一样,这个故事也停留在能激励人心的程度上。因为匡衡最终的下场可不算太好。
公元前48年,汉元帝继位。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公元前36年匡衡升任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但是由于当时土地丈量出现了失误,偏偏给匡衡多圈出了400顷封地。而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不但不悬崖勒马,反而抱着侥幸的心态将错就错。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有人向汉元帝举报匡衡非法侵占土地。汉元帝知道这件事后,将匡衡革职查办,没收所有的封地后贬为庶民。几年后,病死故里。
后世之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觉得好习惯是需要从小养起的,没有好的习惯终究会害了自己。虽然凿壁偷光因为勤学,但不可忽略的是个“偷”字,这是贪小便宜的事情。因此最后匡衡也是因为贪小便宜而被罢官,奋斗而来的成就化为乌有。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最后因为贪小便宜而成反面教材,真是让人可惜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