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定四郡后的赵云
赤壁战后,刘备南征四郡,四郡皆降。此后赵云的地位如何?《云别传》载:“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刘备入西蜀后,“云领留营司马。”
留营司马是什么,我没搞懂。但《云别传》关于偏将军与桂阳太守的记载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一,当时关羽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张飞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后转在南郡)。若以《云别传》而论,此时赵云的地位当是攀升很快,稍次于关羽张飞,却高于军师中郎将的诸葛亮。而从其他事件来看,当时的赵云仍受诸葛亮的节制。
第二个原因在下文截江夺阿斗中再说。
(九)赵云拒婚
赵云拒婚已经被《三国演义》改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了。拒婚的结果,是赵云说“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叹“子龙真丈夫也。”演义所突出的是赵云的大志向。
而《云别传》对赵云拒婚的结果描述是,“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可见赵云拒婚的动机不外是明哲保身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范初降,而赵云肆无忌惮地说出“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的话,这对初降的赵范会造成怎么样的心理慌乱呢?所以后来赵范逃走,我认为也属人之常情了。
(十)截江夺阿斗。
刘备进川,赵云留守在荆州。其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两番扶幼主”中的第二度--“截江夺阿斗”。
《云别传》载:“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回。”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为什么勒兵截江的是赵云呢?原来刘备的夫人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古人云:“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况且刘备面对着一百多个拿着刀的女人。刘备以为赵云严肃稳重,就让赵云掌管内事。(以上据《云别传》整理)
《云别传》这里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刘备会搞笑到让一个桂阳太守为自己打理家务事?我是不懂。(这是上文提及的第二个原因)
那截江夺阿斗是赵云张飞两人所为,还是如《汉晋春秋》所载的,仅为赵云所为呢?我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当时张飞驻军江陵,孙夫人在公安,回家不须途经江陵。另外赵云的截江得到了诸葛亮的指挥,而在当时诸葛亮还无权指挥张飞。
个人觉得截江夺阿斗并不值得大肆渲染。其一,赵云掌管内事,让孙夫人将小阿斗带到江上已有失职之嫌,当然其间有什么难处也非我可以测度了。其二,毕竟在自己的势力范围,既已“勒兵”,又有诸葛亮撑腰,难度或许也不太大。
(十一)赵云直谏(1)-还田返农
刘备夺取成都后,不少人建议将成都住宅以及城外园地分给有功的将士。“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赵云以一段慷慨激昂的谏词,成功地劝谏了刘备。赵云认为民要安居复业,才可役调,有利于平定天下。这与前述赵云对“仁政”的追逐和其怀有富感染力的理想是相符的。并且赵云能从蜀的长远来看,注意“人和”的争取。赵云的眼光与胸怀远超出当时许多急功近利的武夫。
此事有一争议点在于,成都乃马超兵临城下威慑刘璋而降。原成都旧官只不过换个主子而已,成都本无土地可分。
(十二)赵云直谏(2)-反对东征
刘备欲征讨孙权的时候。赵云劝谏刘备,认为国贼是曹操,应先灭了曹操,孙权自然会降服。并提出了“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的假设。
有人认为赵云的反对东征与诸葛亮的《隆中对》英雄所见略同。这点我不敢苟同。《隆中对》的核心在于两个基地与两条战线:占荆州与益州,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引向宛洛(关羽北伐);刘备亲率大军出于秦川。只是关羽的毁败,让《隆中对》战略再也无法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东征才是对维续《隆中对》战略所做的努力。只时世事风云变幻,很多事情已不可为。
赵云反对东征的谏言,建立于北伐曹操的基础上。其冠冕堂皇的假设之下,可行性到底有多高,历史不可能重来。后来诸葛与姜维的数度北伐失利,赵云在生前也无法见到。倘若泉下有知这样的结果,不知赵云是否会为当初的轻狂妄言唏嘘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