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关羽有一个封号,叫“汉寿亭侯”。很多人都以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既然起于东汉末年,那这个“汉寿亭侯”就应该是汉代的一个称呼,即“汉代的寿亭侯”,而古代历来有侯爵这一封号,所以这“汉寿亭侯”还是个爵位。
但实际上,人们一直以来都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先看看《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在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这一回里,两次提到“汉寿亭侯”,第一次是因为关羽斩了颜良,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第二次则是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挂印封金走人,“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咱们从语言的逻辑去想一想,如果说是“汉代的寿亭侯”,那么在这一回里,罗贯中似乎写成“悬寿亭侯印于堂上”比较好,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汉”字呢?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太能说明问题的话,再来看看史书。《三国志·蜀书》写到关羽时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而《三国志》在写到马超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如果说,关羽的“汉寿亭侯”称号是指“汉代的寿亭侯”,那么相应的,马超应该被封为“汉都亭侯”而不是“都亭侯”。然而史书并不是这么写的,所以很显然,在这里,“汉寿亭侯”并不像多数人理解的那样。
那么这个称号究竟该如何“断句”,如何解释呢?
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关羽被封为“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在古代的四川广元,就有一个叫汉寿的地方。
而亭侯,在古代有两种解释,其中一个是爵位的名称。
在东汉时期,仿照秦代的体制,设了列侯二十等,按照臣子功劳的大小进行分封,功劳大的,皇帝就把县作为封赏给他们,功劳小的,就给乡、亭。这个亭,是秦汉时期特有的行政级别,比乡还要小。刘邦不就是个亭长吗?以亭为食邑即作为封地的,就是亭侯。那么,从字面上理解,关羽显然是得到了汉寿这个地方作为封赏,因为汉寿是一个亭,所以他成为了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