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贾诩被称为“毒士”,却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而三国之中,都有不同的谋臣集团,在这浩大的谋士集团中,总有佼佼者,但最后能得到善终的似乎不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位人称“毒士”的贾诩贾文和,他不仅能乱世中发挥自己的才华,晚年还得到了善终!连易中天也品评贾诩为三国第一聪明人,甚至超越了诸葛亮和郭嘉。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魏寿乡侯、太尉,在世七十七年,与世长辞,谥肃侯。在贾诩七十七年的人生中,阅历了从汉末群雄并起到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一最为杂乱动荡的时期。

下面小编从谋士的五大境界说一下今天的主人公贾诩。

第一层境界:谋己

乱世中,最主要是就是先保全自己,不管是谋取功名利禄还是家国天下,如果连自己都保障不了,任何计谋都是空谈。

189年,贾诩当上了讨虏校尉,一个普通军官,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任职。换言之,贾诩就是一个普通政府部门里的大龄主任科员,干着浑浑噩噩的工作,等着退休呢。

甘肃武威离洛阳十万八千里,地广人稀,而且贾诩没什么家庭背景,所以董卓当年跑到洛阳后到处挖人才,请荀彧请不到,又捧着书呆子蔡邕当宝贝,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军中有一个旷世奇才,因为根本没有人发现贾诩并向他推荐。

那时候也没科举,贾诩找不到一展才华的机会。贾诩只能等。

192年,机会终于来了。董卓被吕布刺杀,脆弱的平衡再次被打破。李傕郭汜等人为首的董卓残部人心惶惶,意欲分赃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身处其中的贾诩献计说,现在做鸟兽散的话,一个派出所长就能把各位将军捉拿归案,还不如我们团结起来,杀回长安为董太师报仇呢。大家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杀回去了。

结果是生灵涂炭。长安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血腥统治,处处烧杀抢夺,横尸遍野,百姓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李漼等在长安比董卓更加残暴,因为李漼和郭汜有勇无谋,一介武夫,素质低下,只知道炫耀武力。而这一切后果,贾诩他难辞其咎。就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就是因为他贪生怕死,不计后果,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得天下陷入混乱,并改变了大汉的命运,因此,也说三国毒士非他莫属。

事后来看,贾诩当然是个帮凶。但如果我们退回贾诩当初的处境来说,他是不得已,为了自救于险境之中。后来李傕等人想给他封侯,贾诩认为自己这不过是保命之计,并不是什么功劳,因此坚决不受。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层境界:“谋”人

“谋”人。学会了为自己谋,还要学会为别人谋,若是一个谋士不能为别人出谋划策,他能称为什么谋士?如果不能为别人谋划的谋士又有什么使用价值?

李傕等人把持了朝政后,对贾诩是又敬重亲近,而内心又非常惧怕。贾诩觉得继续跟着李傕再迟早会被他所害,便辞官走人。

投奔了他的老乡段煨,李傕郭汜并未阻止。后来,他又觉察到段煨猜疑自己,就果断跳槽到张绣那。段煨看到贾诩离开,喜出望外,因为他再也不用担心贾诩夺取自己的兵权了,而且贾诩还可以为他牵线搭桥,和别人建立攻守同盟,由此也善待了贾诩家人。

当然,贾诩也想过要去投奔其他人。袁绍?虽然那时他实力很强,但贾诩也像荀彧那样,觉得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刘备呢,势力很小,贾诩又不喜欢扶弱;公孙瓒呢,迟早会被袁绍打败;刘表呢,不行,他也和诸葛亮一样觉得刘表虚有其表。后来投奔张绣,因为张绣势力小,不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况且张绣是那种缺乏主见,没有谋士,自己说的计谋他肯定会听。

为己谋划只得小利,为人谋划方有大得!贾诩可谓精擅观人之术,洞察情面,练达油滑,实在是高!

第三境界:“谋”兵

兵者,国之大事;一切以政治斗争为最终目标而展开的种种智谋较量,在现实中最集中体现的就是兵争攻伐。所以谋士的最现实的作用就是对于战争的测谋。

到了张绣那儿,贾诩劝他联合刘表。曹操征讨张绣不久,在一天早晨却主动撤军了。张绣要亲自带兵去追赶,贾诩劝阻说:“不能追赶,追赶必败。”张绣没有听从,进兵与曹操交战,果然大败而归。这时候,贾诩却又说:“赶紧再追击曹军,必胜。”在贾诩的坚持下,张绣率兵追赶,果然取胜。

事后分析原因,张绣认为贾诩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规的预言却都一一得到验证,十分不解。贾诩对张绣说,曹操进攻并没有失策,这时候撤军必定是因为国内有事。曹操害怕追击,必定率领最精锐的部队断后,而张将军您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交战必定失败。曹操既然已经打败了我们的追兵,必然要让军队轻装快速前进赶回国内,这时候即便是部署将领断后,这个将领即便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您才会取胜。张绣听后很是信服。

如此简略的道理,闪现得是贾诩关于兵书的灵活运用和对人道的深刻理解,令人赞赏!

第四层境界:“谋”国

比起“谋国”来,为一人谋、为千人谋都是很浅的层次。谋国是建立在上述三个境界的基础上的,谋国是建立在对于国家资源、国际关系和战术优劣对比基础上,对于国家命运的把握,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

贾诩辅佐张绣后,屡出奇计,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后又说服劝张绣归顺曹操,固然显示其识主揣君之明,他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去投降曹操,无非是看重曹操有三点优势,一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二是曹操目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人。三是曹操野心很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这说到底也是为自己寻求靠山的投机权变之谋。也是促成了三国史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之一。张绣得到了极好的待遇,贾诩由此也转入曹操帐下,这年他52岁。

贾诩留在曹操身边,同样展示了不凡的才智。官渡相持,曹操粮食将尽,向贾诩问计,贾诩说:“明公您的贤明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临战决断军机胜过袁绍。有这四点胜过他,然而半年多却未能平定他的原因,是由于您只是顾虑到要追求万全的缘故啊!若必要时能果断地决断战机,一瞬间袁绍就可以被平定。”曹操采纳了贾诩的计策,果断派兵出击,大败袁绍。

再一次展示贾诩超人智慧的是曹操平定关中叛乱,著名的事件就是在马超和韩遂之间行使反间计。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西征高举讨国贼、报父仇大旗的马超、韩遂。马超锐不可挡,韩遂老谋深算,潼关一把火烧得曹操险死还生、心胆俱裂。一筹莫展之际,贾诩瞅准马超勇而无谋,韩遂胆怯窝囊的缺点,为曹操定下挑拨计。曹操仅仅在两军阵前与韩遂唠了唠家常,写了一封涂改正的书信,就使坚不可摧的马超、韩遂相互攻杀,不战而溃,数万西凉精骑四散败逃,克复潼关,安定长安。贾诩之计可谓绝矣!

贾诩不但在军事上计谋出众,在帮助曹丕争夺太子之位和促使曹操立曹丕为继一事上也是有独特的智慧。在帮助曹操确立后继人的问题上,贾诩本来早就支持长子曹丕而且对他加以指导,但当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时,贾诩却闭口不答,后来转弯抹角地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当然知道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搞乱了套的,于是大笑,立曹丕为太子。

后来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即便策谋深长,也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时时处处谨小慎为,不结交权贵,这也是能够安享晚年的重要原因。

第五境界:“谋”天下

智谋的前几个境界都是为人谋算,无法摆脱凡尘俗世的层次。只有放眼天下,为天地至理,为人心公义,为解民倒悬而谋划,才是真正远大的目光。

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想乘机顺江东下的时候,贾诩曾经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后来曹丕问计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

虽然贾诩劝阻的是安抚百姓,表面看是为天下苍生,但就贾诩一生来看,他最擅长的还是权变,最根本的利益考量是为其自谋。并不是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而是以天下为个人或集团资本而进行谋划,所以他并没有达到谋士的最高境界。

指点江山,一统三国

纵观贾诩一生,他的性格中没有野心的成分,他只是一个靠智慧游离出这个乱世的人。这个人智商情商都是最高的,出谋划策每次都能颠覆局势,算无遗策,究其一生所预谋和判断的事情没有一件是不按自己的计划发生的,一个人玩弄整个汉末政局,是唯一一个打着董卓旗号还能获得声望和名望的高手,一生就在用计。

所以易中天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只可惜为人信念与态度不够高洁,如果贾诩拥有诸葛亮一样的政治理想与态度,三国至少提前三十年结束动乱重归一统。

小编每次看到关于贾诩的文章,都为贾诩的独善其身惋惜。以贾诩的才智,如果他能多一些“奋不顾身”的气概,大概能在历史上留下更耀眼的火光吧。如果你生逢乱世,有贾诩一般的才智,你会选择明哲保身、韬光养晦,还是像诸葛亮一样六出祁山,荀彧一样以身殉汉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