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曾被皇帝、猛将、名臣狂虐,死于非命,张飞因此名扬天下

说到“打督邮”,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三国时期“打督邮”的故事在一千年来却有着三种不同的版本。从这三种不同的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作品中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构思和想法,也能够从中区分出历史面貌、民间面貌和文学面貌这三种对于历史事件描述方式的区别。

三国时期“打督邮”的故事大致有三个版本。先说一个曹魏方面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满宠。《三国志·满宠传》记载:曹魏名臣满宠在担任高平县令之时,当地人张苞是郡里的督邮。此人平时贪污受贿,大发横财。他又用这些贪污来的金银贿赂上司,找到了自己的保护伞,在高平县中横行霸道、鱼肉乡里,引起了极大的民愤。但是,由于张苞的后台太硬,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作为高平县的父母官,满宠目睹了张苞的种种恶行,对其深恶痛绝,下定决心为民除害。

一日,满宠得知张苞回到高平,立即带着吏卒冲进了张家将其抓获,对张苞进行审讯,历数了张苞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在大量证据面前,张苞无法抵赖,只得当庭认罪。一个谁也惹不起的贪官就这样栽倒在满宠的手里。

这个版本是《三国演义》中“怒鞭督邮”的原型吗?不是,因为“怒鞭督邮”的历史记载除了满宠之外,在汉末还有一位,主角竟然是《三国演义》中素以仁厚见长的刘备。这个记载分别见于《三国志·先主传》及其注引《典略》中。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刘备因战功获得中山安喜县尉一职。但就在刘备就任安喜县尉后不久,各州郡得到朝廷的诏书,命令各州郡对一些因军功被提拔的官吏进行淘汰,刘备怀疑自己在被淘汰之列。不久郡守派遣一名督邮前来安喜,准备宣布免去刘备的县尉一职。刘备打算先行前往督邮的住处打探虚实。不料督邮借口身体不适拒绝相见,这让刘备忿恨不已。刘备怒从心头起。他立即召集手下,亲自率领他们冲进了督邮的住处,还声称是奉郡守的命令来逮捕督邮,直接从床上将督邮绑了,并将其带至安喜县的县界。刘备将自己的县尉印绶系在督邮的脖子上,将其捆在树上用鞭子一顿暴打,甚至打算将其杀死泄愤。幸好在督邮的苦苦哀求下,刘备最终放了督邮,不但县尉没的做,自己也成为了朝廷的通缉犯。并因此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数年时间。

如果说史学家对于“打督邮”的记载体现出的是严谨的话,这段历史材料到了后来的民间艺人手里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充分展现出民间艺人们的独特思维。集三国民间传说之大成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体现出这一特点。首先,民间艺人们觉得“打督邮”的故事如果按照史实放在刘备身上的话,不符合作为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形象,而放在已经被他们认定的莽汉张飞身上更加合适,所以干脆就来了一个张冠李戴。

在《三国志平话》中,这位督邮有了一个名字:崔廉。他诬陷刘备杀了定州太守。刘备矢口否认,督邮命人拿下刘备。张飞见状大怒。将督邮绑在厅前系马桩上。张飞鞭督邮边胸,打了一百大棒。督邮当场毙命。张飞随即将崔廉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刘关张三人前往太山落草。

痛快吧!活脱脱的江湖好汉、草莽英雄!

民间艺人可不管你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怎么痛快就怎么说。你也不能说它不好。估计当时在市井街坊讲述这个“打督邮”故事时,听众们一定是掌声雷动,叫好不止,已经全然忘记了历史上“打督邮”的故事是发生在刘备的身上,也就更不会去理会最后刘、关、张三人去落草为寇的结局是不是符合刘备的性格。这也就说我们所谓的民间面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不过,这个故事的漏洞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这个故事太过血腥,将张飞变成了一个连女人都杀的强盗。崔廉虽然罪有应得,但是其最后的结局是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这样的描述实在让听众和读者反胃;其次,故事的结尾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刘备居然和张飞等人一起前往太山落草,由汉室宗亲变成绿林好汉,这种处理虽然很痛快,但把《三国志平话》中就已经开始着力打造的刘备形象越描越黑。因此,这样的失误也只能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类的作品之中。

如何把正史记载中的刘备“怒鞭督邮”的故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呢?按照《三国志平话》中的描述显然是不行的。因此,罗贯中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移植。把《三国志平话》中所做出的最重大改变——“张飞怒鞭督邮”保留了下来,同时对故事的前因后果又重新进行了一番描述,创作出一个更加精彩而又合理的打督邮。

在《三国演义》中,“打督邮”的还是张飞,但是没有了《三国志平话》中“鞭督邮边胸,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的血淋淋场面,又删除了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起落草为寇的不合理情节。从故事的编排到对人物的描述及合理性比《三国志平话》更加精细。

我们仔细比较一下《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关于这个故事描述的区别。《三国志》所体现出的是史学家严谨和简略的历史面貌;《三国志平话》则体现出民间艺人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民间面貌;而《三国演义》却又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家那种取之于历史、改之于传说、用之于作品的文学面貌。三种描述,真是各显风采、各尽其妙,三种“打督邮 ”,体现出来了三种意境,可谓妙哉!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