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等各地诸侯正式起兵,聚众十余万,公推袁绍为盟主,反抗董卓专权的关东联军正式成立。由此,一场由中原诸侯所组成的关东联军与董卓所率凉州、并州大军对垒的战斗开始爆发。
战争开打前,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部署和调整。关东联军成立之际,所率人马达十余万人,在人数占有一定优势。在盟主袁绍的指挥和调度下,联军迅速展开战略部署。
按照关东联军的兵力部署,战场态势是较为有利的。关东联军的部署对占据洛阳的董卓已经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而洛阳以西对于董卓来说也不是一片安全之地,十余万的白波叛军已经攻陷了河东,如果白波叛军挥师南下,董卓将四面楚歌。因此,打败董卓最佳的方案是将董卓牢牢的钳制在洛阳地区,多点开花,才有机会将其一举歼灭,一旦让董卓离开洛阳逃回老巢凉州,取胜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自从袁绍逃出洛阳后,董卓便立刻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可能是关东各路诸侯的武装对抗。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孤立,缓合与士大夫及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董卓秉政伊始的董卓接受了朝臣周毖、伍琼等人的建议,提拔任用了相当一批士人,对士大夫及各路诸侯进行拉拢。不过,此时的关东各路诸侯们早已看出董卓专权、王室衰微,正是他们大显身手、扩充自己势力的良机,关东联军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因此,董卓的这个计划并未奏效。
为抵御关东联军的进攻,董卓很快便调整了自己的部署。亲自坐镇洛阳,对洛阳外围的防御进行一系列的安排。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队的部署都已经完毕。就在大家都认为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的时候,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却犹豫了。他们非常惧怕董卓的凉州铁骑,无人愿意主动发起进攻,担心因此削弱自己的实力。因此,战事未开打便陷入停滞状态。此时长沙太守孙坚正急匆匆从荆州赶往鲁阳,而曹操正在酸枣对着袁绍、张邈等人大发雷霆,指责联军不思进取,每天只顾着饮酒作乐,丝毫不把征讨董卓放在心上。
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突然打响了。打响这第一枪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此人早年在大将军何进府中担任府掾。他曾受命到家乡募兵,他募得强弩兵五百后返回洛阳。不久,洛阳发生重大变故。王匡的老上级何进优柔寡断,未能将宦官斩尽杀绝,自己人头落地。洛阳的局势一片混乱。袁绍、袁术兄弟火烧宫门,在洛阳大开杀戒,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东汉王朝百年之久的宦官之祸。然后是董卓进入洛阳,控制朝政,东汉末年的一场大混乱由此开始。
后来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董卓欲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遭到袁绍等人的强烈反对。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离开洛阳。王匡也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泰山。不久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由一名大将军府的府掾摇身一变,做上了地方诸侯并参加了关东联军。
为了做好军事准备,王匡征召河内地方武装------韩浩的军队加入自己的队伍,并委任韩浩为从事,直接开赴前线与董卓对峙。其次,为了筹集到足够的钱粮,王匡在河内郡打起了郡中富人们的注意,逼得河内郡的大族纷纷逃亡。
河内与洛阳隔河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王匡所部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是精锐的泰山兵,以强弩为主,实力强劲,且距离洛阳最近,对董卓的威胁巨大。董卓也感觉到这支队伍对洛阳的严重威胁,对其动向十分的担心。命令对王匡的军队进行打击,准备拔掉这颗眼中钉。
战斗开始了。
董卓命令部下佯渡平阴津,将王匡的注意力吸引至平阴津一线。之后以精锐部队秘密由小平津北渡黄河,运动到王匡的侧后,在渡口的北岸地区大败王匡,王匡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无法对洛阳北部地区形成真正的威胁。关东联军的北线因此名存实亡。
虽然这场战斗是关东联军和董卓之间发生的前哨战,但其意义非常重大。关东联军锐气受挫,并从这场战斗中发现了董卓军力的强盛,王匡的英勇并没有换来联军的同仇敌忾,反而使得各路诸侯各怀异心,畏缩不前。王匡手下将士的鲜血白流了。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争拖了一年后结束。利用讨伐董卓的大好时机发展起来的袁绍、袁术集团开始在中原大展拳脚。而经过与董卓的浴血奋战后,王匡不但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反而因为自己的泰山兵损失殆尽而丢掉了自己的地盘。此时的王匡不但没了地盘,而且也没有了在纷乱局势下赖以生存的军队。无奈之下,王匡只能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兖州,准备像当初一样进行募兵,打算东山再起。可是此时在他的故乡兖州,形势却与之前大不一样。不久之后,王匡便死在当地豪族胡母班家族,王匡的生命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