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井冈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被誉为中国工农革命的摇篮。但很少有人知道,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在江西东北还有一个革命根据地,离井冈山只有500公里,全盛时期的范围包括50多个县,人口上百万,军队也达到了3万多人,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1933年,蒋介石纠集30多个师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第十军还派了3000多人去增援井冈山,并送了350两黄金支援井冈山的经济。
这个不亚于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大家也都很熟悉,就是方志敏,还有邵式平。今天咱就来说说邵式平,这个被毛泽东尊称为“大哥”的人。
邵式平出生于江西弋阳县,因从小家里穷,直到16岁才开始上小学。但天才就是天才,仅仅过了7年,邵式平就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并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北师大学生会主席。
在大学里,邵式平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迅速认定为一生坚定的事业,于25岁时经陈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邵式平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个安稳的工作,而是回到家乡,跟小学时的同学方志敏一起,进行革命活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在当时的江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步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
因邵式平身材高大,热情助人,慷慨重义,被将士们尊称为“邵大哥”;而在敌人的嘴里,却把他叫成“邵阎王”,汉奸们只要一听说“邵阎王”来了,立刻吓得狼奔豕突。
(图:邵式平与方志敏)
1933年,邵式平和方志敏率领红十军跟毛泽东、朱德的中央军会师,这也是邵式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之前已经见过方志敏两三次了,这次第一次见到邵式平,却感觉比跟方志敏还要亲,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是那种既豪爽又随和的人吧。
毛泽东把邵式平迎进屋里,握着他的手,开玩笑地说:“我该叫你‘邵大哥’,还是叫你‘邵阎王’?”
邵式平比毛泽东小7岁,早就对这位革命前辈仰慕已久,连忙说:“哪里敢当,叫我小邵就行了。”
毛泽东笑着说:“不行,得叫你‘邵大哥’。”
从此,邵式平就成了毛泽东的“大哥”,一直到建国后,毛泽东成了全国人民爱戴的主席,见了邵式平仍然叫他“大哥”。
1959年10月,邵式平时任江西省省长,在北京开完会后,找到周恩来,说想要去见见毛主席,周恩来就让自己的车把他拉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几个警卫员认识周恩来的车,还以为是总理来了,等拉开门一看,却下来一个不认识的人,警卫员们的警惕心一下子上来了,就拦住他,问他是什么人,怎么会坐总理的车。
邵式平解释说,是总理让他来的,有点事想找主席。但警卫员的警惕性很高,始终没有放行。
这时,屋里的毛主席也听到了动静,就走了出来,一看到邵式平,立刻笑着迎了上来,说:“原来是邵大哥啊!快进来,快进来!”
邵式平进了屋,不好意思地说:“主席,叫我小邵就好。”
毛主席笑着说:“在延安哪个不知道你邵大哥啊?咱俩从遵义会议到延安再到七大,多少年没有面谈了?”
唠完家常后,邵式平向毛主席汇报了江西大跃进的情况,毛主席沉思了片刻,说:“你回江西要抓好农业,民以食为天啊。亩产万斤、几十万斤都是吹牛,中国的良田和人口不成正比,要保护好良田。”
聊完后,毛主席亲自把邵式平送到门口,握着他的手,对警卫员们说:“这是邵大哥,以后他来了,不用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谈话中,邵式平还向毛主席提了人民公社食堂的一些弊端,希望主席能考虑。毛主席写了一张纸条:“食堂越大越反革命。”让邵式平带了回去。到了1961年,全国各地的食堂相继停办了。
到了60年代,邵式平积劳成疾,省政府几次安排他去北京治病,都被他拒绝了,说:“如果全省的人都有了病就去北京治病,北京哪里容得下?我也是人民的一员,没有什么特殊的。”
1965年3月24日,邵式平在江西南昌病逝,年仅65岁。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给他送了花圈,表达了对这位党内“大哥”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