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在这个时期有一个杰出的人物,可以说是名动全国,他就是曾国藩。一提起他,就会想起他一手建立的湘军,一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在当时可谓是最强的军事力量。此时的他可以说是拥有兵权,人脉,财富,而且作为一代治学大家,他的门生遍及全国,但是他却并没有像几百年前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是选择竭尽自身力量为早已衰落不堪的清王朝继续添砖加瓦。这样的曾国藩实在是令人感到费解,现在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具备这么多优厚条件的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列一下他的优厚条件:
第一,时势造就他,他借着清军要剿灭农民起义叛军的机会,借助自身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友人家人的帮助,一点点的建立了名震全国的湘军,这支军队为他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军权。
第二,治学严谨,才华出众,几乎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也就是说可以供他利用的人脉很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交际圈广,善于打理人际关系。
第三,在清政府这一方来说,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军的功臣,这也为他带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权力。当时的曾国藩可是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成为整个清代以文人的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来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这就说明,当时的他有着很大的权力。
第四,他拥有一群支持他的好部属,这里面有一些我们很熟悉人,有左宗棠等人。他们都劝着自己的“上司”举兵造反,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且当时的政府也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没有给他们相应的职位,也没有给他封王。这就使得他有了可以反的理由。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曾国藩不反的原因。
首先,根据历史我们清楚当时的中国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况。整个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内有严重的阶级矛盾,各种各样的起义频繁爆发。即使这时的他推翻现有的政权,也无法改变当时国内的状况。或许这就是他虽然掌握这么多的优势却不肯造反的原因吧。
其次,大家都知道,一般拥有军权的人是会受到当权者的忌惮,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曾国藩也不例外,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在防范他了,派出重兵来看守南京只是为了更好的监督。早在之前的事件中,他就在民间展现出了他超凡的号召力。就仿佛振臂一呼,全国的底层人都会来拥护他。这样的一个人物又怎么会不让人对他产生忌惮呢?
再次,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思想,而治学严谨的曾大学士也是当时的一代大儒,拥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提出的思想就是有忠君这一条,为了自己的信仰吧,也就是自己遵循了多年的教条,他怎么也不会遵从下属的建议,举兵造反。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那历史甚远的思想真的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枷锁吧。
最后一点,他一手建立的军队内部并不是想象中的一致对外,十分团结。在其内部,是分为好几派的,这样就不能完全的确定如果真正的发兵京城就没有叛徒去告密。而且在此时的湘军已经不是当初纪律严明战斗力爆棚的军队了,一个个士兵懒散颓废,个个官员贪污,根本就不适合去参加这样的冒险活动。
当然我想还有一个阻拦着这个名臣的原因,那就是民众的评论。在当初镇压叛军时,他就采用酷罚,严惩各个造反的人和违反军队纪律的士兵,在人们的评价中是很低的。还有当时的湘军实力不足,有曾经的旧式军队,虽然战斗力较弱,但是胜在人数多。而且还有淮军,楚军等实力强悍的军队,仅仅靠自己的一支战斗力逐渐减弱的军队根本无法取胜,反而还会失去现在的一切,所有的财富,权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会化为乌有。
我想对于这位晚清著名的大臣来说,他并不是不渴望至高无上的权力,富可敌国的财富,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实在是不容许他做出除了选择继续效忠以外的事情,这样看来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不是突发奇想而来的。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