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手痒痒想写点读书的感悟。
林彪为什么追叶群?就与书有关。一天,延安办晚会,很多人尤其爱热闹的女生都去了。林彪没什么兴趣,就四处瞎转悠,发现有个屋子房间亮着灯——正是叶群在看书。林彪一下子就来了感觉,随即展开攻势,并像战场上一样顺利得手……
林彪一家(图注)
自从培根的《论读书》问世,关于读书的文章似乎再写也是多余。不过,人家李云龙说了,就算遇到武林no.1,一般剑客也要敢于亮剑。所以,咱就豁出去了,在关公面前耍耍大刀。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文字工作的朋友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席讲话或赶写文章时,脑中闪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或很贴切的例子,只可惜记得不够确切,得去查证,但时间又不允许。对此,不妨考虑笔者屡试不爽的办法——做读书笔记。你可能会笑:网上“摆渡”这么方便,还用得着读书笔记?其实,相比网搜,笔记有独特的优势:记在本上的,往往感悟最深、用处最大、记忆最牢,随用随取,既方便又可靠。我从大一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掐指一算已有15年。前期是手写,后期适应信息化趋势,改当“键盘党”,已囤积百余万字,在码字生涯中受益匪浅。
活读书读活书。读书一般用眼,也可用脚,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灵感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书本上苦求不得,到现场“走读”往往收获惊喜。司马迁写《史记》,按说大汉的国家图书馆就够用了,可他还是到历史现场去走一走、瞅一瞅、想一想。相反,24史的其他作者基本属于“闭门造车”,这也是第一史的《史记》难以超越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还需突破传统的读书观念,走一些故地旧址,看一些音像佳作,扩大视野,寻找灵感,拓宽思路。我是美国国家地理和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两个节目的忠实粉丝,不仅看而思之,还亲而历之,在纪录片《上甘岭:最长的43天》中充当了一把专家点评战事。这个节目在央视纪录频道收视率排名第三,据说反响不错。节目播出后,不少朋友打电话来,极大满足了俺的虚荣心。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图注)
君子动眼又动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常言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读书往往以“写”为目的,读万卷书,写篇好作文,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现在职业多元,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写文章,不过写文章却能提高读书的水准,对靠文字吃饭的朋友来说尤其如此。读书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思想火花,我及时用笔捕捉,变成火种,有空就“玩火”,写上一篇,有的反响还不错。如我的处女作就被凤凰网等改以《淞沪会战诱因“虹桥机场事件”:责任或不在日军?》为题转载,引来数千人围观。
南京湖南路有一家不是很出名的书店,但这家书店有一句很有味道的广告词:“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十多年了,周围的店铺几乎都换了一遍,可一书店则是“铁打的营盘”,即使斜对面开了家财大气粗的凤凰书城,可一书店在擂台上仍屹立不倒。嗯,还有句话永远不过时——“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