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颇有廉声 多次出使辽国 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富弼是北宋名相,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仁宗朝时,贤相名臣呈现井喷现象。嘉祐年间,富弼为宰相,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包拯为御史中丞,胡翼之为侍讲,士大夫传之为“四真”佳话,是谓真宰相,真翰林学士,真中丞,真先生,这就是口碑,宋人口口相传。当然仁宗朝还有范仲淹,文彦博、韩琦、司马光、苏东坡等等一大批名臣,可谓群贤毕至,星耀云汉。

这里我们单讲讲富弼,富弼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名高超的极具技术含量的外交家,他成功说服强敌契丹,罢干戈为玉帛,为两国换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不必指责宋朝时的金元外交,对于老百姓来说,宁做太平犬就是最好的选择,子非大宋子民,安知民不乐?富弼有一句很有名的谏言,“战争利臣不利君”。发国难财的大有人在,而无论战争输赢,对于国家君主和底层民众来说都是一场无可挽回的灾难。

讲名臣贤相的政绩和生平,前文已经涉及太多,这里我们从浩瀚的历史海洋中采撷几朵浪花,来看看富弼那些闪亮的人性之光。

睿智大度

富弼少年成名,时人目之以“王佐之才”。这样的名声并非炒作,而是此人少年老成,具有极佳的儒雅风度。富弼年青时,有一次走在洛阳大街上,从后面匆匆赶上来一个熟人,好事的撺掇他“有人在背后骂你。”“是吗?那一定是在骂别人。”“就是在骂你,而且指名道姓。”富弼想了想说“不对吧,那一定是和我同名同姓者。”看热闹的好事者闻之气沮,而后面骂人者听到富弼的话后,大为羞惭,心服口服向富弼道歉。富弼用他的君子风度折服对手,像这样的意气、口舌之争对于心胸宽广的富弼来说算不了什么,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如果锱铢必较,富弼也就不会成为一代名相了。

婉拒赏赐

宋英宗刚刚登上宝座后,就迫不及待的将父亲遗留的东西赏赐给众大臣,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当然新主子上位,犒劳巴结大臣也是人之常情。在一片谢主隆恩中众大臣告退,英宗唯独把富弼留下,又格外的赏赐给他一些器物。富弼先是谢恩,然后态度坚决的婉拒,英宗不高兴了,质问富弼“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为什么不给面子?”富弼不慌不忙的说“东西虽然不贵,但问题是这些是额外之物,我怎么能要?假如陛下以后做出了什么额外之事,我又怎能直言相谏?”英宗无奈,只得作罢。作为臣子的,谁不想得到皇帝额外赏赐,那代表高看你一眼,可是富弼不,坚决不予配合,这是原则问题,也是不能妥协的道义之争。

责不避亲

富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有一次,他被任命为赴契丹全权谈判代表,可是皇帝仁宗口传圣旨却与到手的诏书内容不同,这岂非出尔反尔,这外交使节还怎么当?他随即掉头飞驰进宫,面见皇上,直抒己见“若政府执意而为,臣死不足惜,可是却有失国体,有损国事。”负责起草诏书的吕夷简轻描淡写的分辨道“不会吧?如果错了,改过来就是了。”仁宗又征求晏珠意见,晏珠说“吕夷简肯定不会更改,可能会误事。”如此事关国家的大事,负责起草诏书的重臣却视同儿戏,到现在还在推诿扯皮,富弼怒了,说了一句晴天霹雳的猛话“晏珠是奸佞之臣,与吕夷简合为同党,欺瞒陛下,祸乱朝政。”气得晏珠差点背过气去,要知道啊,晏珠可是富弼的岳父老丈人,当初还是范仲淹保的媒,而富弼正是晏珠的乘龙快婿,可是却在事关国体,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富弼一点都不给泰山老大人留面子。

君子之交

范仲淹对富弼可谓恩重如山,当初富弼中进士后被闲置晾在一边,范仲淹眼见皇帝求贤若渴,要亲自选拔天下英才,急忙把富弼叫到自己身边,又是为他准备了书房,又是给他挑选参考资料,让他集中精力,尽平生所学洋洋洒洒写就政论文章,然后又举荐富弼,拿着文章让仁宗皇帝过目,富弼因此而被皇帝特召,并渐渐为皇帝所赏识,从此顺利进入北宋政坛,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如果没有范仲淹就没有富弼。除此之外,范仲淹还作媒让他娶了当时政坛大佬,文坛领袖晏珠的女儿。可是富弼却因政见不同,屡屡与范仲淹争执。有人劝告富弼“范公可是你的大恩人啊,你这么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富弼回答“我和范公是君子之交,他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时刻与他意见相同,而是因为我有主见,敢于独立发表自己见解,我怎么能因报答他而放弃自己屈附于他呢?”范仲淹听后,高兴的说“富弼不同流俗,这就是我之所以欣赏他的原因”。

国事为重

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时,恰巧女儿得病死了,他把悲伤深深藏在心里,既没向朝廷请辞,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以国事为重,义无反顾的出使契丹,凭借着其高超的谈判艺术,不辱使命,顺利达成合作意向,使两国休养生息。第二次出使契丹时,他妻子为他生了个男孩,接到家人书信后,他没顾得上看一眼孩子就启程了。到了契丹后,家中书信不断,一封又一封,他看也不看,而是悄悄放入囊中,随行人员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不拆封读读家书,他却说“国事焦虑,无暇以顾,拆了后,徒添烦恼耳”。富弼一心为公,在契丹赢得了极大尊重,当契丹发动重兵与西夏交战时,宋朝怀疑契丹人会声东击西,袭击大宋,富弼却说不会,事情果如富弼所料。

不畏人言

富弼为枢密使后,因受石守道案牵连,被贬河北青州,当时朝廷上谗言不断,大家伙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时逢河北大饥,灾民游离失所,迁徙到青州者数十万之众,富弼不顾自身尚处在舆论的漩涡之中,而是当机立断,下令张榜招纳游民,并积极为其谋划出路,劝民务农种粮,并为此专门划拨出若干田地,广盖经适房,置办粮谷药物,一时游民云集。有人劝告富弼,当心为小人所诬告,聚众图谋不轨,祸及全族。富弼凛然不惧,傲然回答“我怎么能以一己之命而枉顾六七十万人之生计?”此后加速实施安抚流民政策,第二年,河北粮食大丰收,民皆满载而归。富弼曾不无自豪的说“在青州两年,能救活数万老百姓,远胜沽名钓誉者,亦足慰平生矣。”

平易近人

自唐朝以来,宰相是国之重臣,所得到的礼遇和殊荣无与伦比。凡百官见宰相,无论老少都要行礼以示尊重,而宰相则直立,由侍从低眉蹙首扶立,接受百官礼拜,这即所谓官越大,架子越大的具体体现。而宰相送客时,不用走下台阶,如果客人坐久了,旁边的侍从就会提醒“宰相尊重”,旁人就会局促不安的提出告退。到了富弼这儿,规矩改了。无论是官职大小,还是普通老百姓,富弼一视同仁,以平等的礼节来对待客人,和颜悦色的与前来拜见的人对话,客人走时,他必定要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门或入轿后方转身回府,上行下效,自此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各位大臣,尤其是宰相们都效仿他,大宋官场中,官越大越在乎自己是否平易近人,成为衡量气度与名臣风范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

晚年自重

富弼晚年,与一帮洛阳缙绅结成夕阳好老年团队,游山玩水,诗词唱和,极尽风雅 ,悠哉乐哉,好不惬意。最后十年,就闭门谢客了,当时有好多人都想慕名拜见富弼,富弼以身体不适统一作答”一个都不见”。有人问他,这是为何?富弼从容作答“对待别人不能区分贵贱贤愚,当一视同仁,我世居洛阳,亲旧数千人,若有见与不见,岂非违背我做人原则,若人人都见,非我衰老所能应付。”某日,富弼轿出天津桥,世人随之围观,居然万人空巷,人人争睹其容。

另有一则趣闻,富弼晚年,朝廷多有旨请复,富弼以年老体衰为名坚辞不就,忽一日富弼前去参加法事,朋友邵雍问他“听说皇帝请你复出?”富弼说”你看我这样子,起身都困难,怎能再出山?”邵雍说“皇上请你复位你说你卧床不起,法会你怎么就能去了?”富弼恍然大悟,此后更加警觉。老人执政,是为国之大忌,富弼多聪明的人,此前都不贪恋权位,更别说年事已高时还掺和朝政。

有人说富弼晚节不保,原因在于他从一个改革者,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晚年变成了一个思想守旧的保守派,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他极力抵制王安石的变法,内中原因很多,我们不能以现代人来揣度古人,从历史上留下的史料来分析,富弼无愧于贤臣名相,他的所作所为很值得现代官员们借鉴和学习。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