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有何特色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多与长期精神紧张、肥胖、饮食中含盐量高、大量吸烟、运动量少等因素有关,且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更高。临床上以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为基本特征。随病程延长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眼底等靶官器质性的损害。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但对高血压病症状的论述早有记载。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病范畴;主要由情志内伤、肝肾亏虚、饮食不节,痰浊壅滞所致;治疗常以调畅情志、滋肾平肝、祛痰降浊等为大法。如何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或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多注重用西药降压治疗,尽管血压得到了控制,但一旦停药血压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不断升高。如何在祖国医学宝库中挖掘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近些年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对于本病应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相结合。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医疗法对高危人群或已病者进行有效的防治,获益匪浅。

一、治未病,即未病先防

对于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要做到定期筛查,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限制钠盐摄入。据统计,江淮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是10-12克,这已远远超出中国营养学会设定的标准。正常成人每日摄入5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为宜。适当增加钾、钙、镁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2、中医注重饮食有节。长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容易肥胖,而肥胖者易发高血压病。因此肥胖者应适当限制饮食,尤其是肥甘厚味。

平时应该如何去做呢?

①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梁等,以白莱、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色拉油、豆油、菜籽油等为主;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③少食发物如雄鸡、猪头肉、狗肉、鹿茸等,因这一类食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诱发高血压病。

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食疗方:

①葛根粥:粟米100克,水浸一夜滤干,与葛根粉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常食。

②山楂晶:亦可用山楂冲剂当饮料经常冲服,具有降脂、防高血压之效。

③玉米粥:玉米煮粥,经常食之。

④鲜牛奶:每日早上喝1瓶,无病可防发生,有高血压病者可防发展。《本草述》谓其能“滋阴养血,制其阳亢”。

3、戒烟限酒,少食辛辣。烟酒及辛辣之品对高血压病的危害尤为明显。如烟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对本病不仅易诱发中风,还会促使内源性(肝)胆固醇合成,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和加重高血压病。

4、调畅情志。中医强调七情致病,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阳偏亢,可致血压升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可致血压升高;肾阴亏虚,阴虚风动,可致血压升高。因此,平肝滋肾,健脾除湿,调畅情志,应为防病之本。

二、治已病

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如何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防治呢?中医注重养生,善用食疗,如洋葱、芹菜、海蜇皮、大蒜、海参、绿豆等,经常食用有助降压。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临床采用四诊合参灵活用方。

1、中药

①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部空虚感、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手足心热、腰膝无力、易怒、心悸、乏力、失眠、健忘,治宜滋养肝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减;③痰湿壅盛型证见眩晕头痛,胸闷心悸、食少痰多、苔白腻、脉滑数。治宜祛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针灸

主穴:曲池、风池。

配穴:合谷、太冲。

3、艾灸

主穴:百会、涌泉。

配穴:心、神门、肝、肾、内分泌(均为耳穴)。

4、耳穴压丸

主穴:降压沟、肝、心、交感、肾上腺、缘中。

配穴:枕、额、神门、皮质下。

5、刺血

主穴:分2组。1、太阳、大椎;2、耳尖(耳穴)。

配穴:风府、风池、腰俞、涌泉。

以上方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此外,气功疗法也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气功通过主动性锻炼来调整,维系机体的动态平衡,提高了抗高血压能力,从而保持血压稳定。一般取内养静功法,可以取坐姿或站姿。坐姿是坐于椅子上,双腿分开自然踏地,两手放于大腿上,手心向下,全身放松,心情怡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口唇轻闭,双目微合,调整鼻息。站姿是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与肩平,两膝微屈,两手抱球放于身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

三、既病防变

高血压病的严重危害是对靶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对心、脑、肾、眼底的损害。所以,对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以上靶器官的检查十分重要。1999年我国发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进行干预。长期的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病理产物瘀血、痰浊的产生。笔者认为治疗应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在辨证施治,调整阴阳的基础上选方用药时重视活血化瘀、祛痰降浊药物的应用,可采用平肝潜阳,祛瘀化痰法;清肝泻火、祛瘀化痰法;滋肾柔肝,祛瘀化痰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法等。具体药物主要选用如丹参、川芎、红花、赤芍等,一些补益药如人参、首乌、女贞子等和六味地黄丸也可在辨证基础上选择应用。另外,应重视药物的长期应用,短期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目前中医药防治血管硬化、肾损害、眼底损害等的研究极少或缺如,今后应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和手段加强或开展这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方法还很多,好多民间土单验方对高血压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待我们发掘开发。

总之,中医治疗高血压仍有自己的特色和可为之处,有些治法也乐于为患者所接受,我们只有接受现实,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