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先生曾说过一段响声:一人剧痒,求的秘方,拆开重重包裹,却只发现俩字—挠挠!皮肤病病人共有的症状:就是痒。
在《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中有这样两句话:“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拿人与火的距离说明痛和痒的关系。痛了那是因为离火近;痒那是因为离火远。
因此,“痒”,是因为虚,不是身体虚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温煦得不够。“挠”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挠”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红道,能解痒,这是否是一种气血通畅的表现?
【刘辉解答】
昨天我还在看一个脸上长了湿疹的孩子,挠的很厉害,很多地方都挠破了,大人怕感染,硬捉着不让他挠。孩子不挠了,结果是怎么样呢?面神经麻痹,开始抽搐。
痒在现代医学来说,属于神经系统掌管的知觉。当瘙痒出现时,大脑发出挠的指令,这个指令得不到实施,神经调节就失调,就想别的办法,让面部肌肉抽动,自行解痒。
中医看“痒”更多是从另外一种角度。
《内经》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诸痛疮疡,皆属心火。”
我们常常说心痒难耐,其实心不会真的感觉到痒,但是很多皮肤病病人会有体会,越是心情不好,觉得烦乱,越痒得厉害。也确实有很多皮肤病病人,因为压力大,心绪不得安宁,结果得了皮肤病。白癜风、神经性皮炎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皮肤病。
现代医学也认为“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皮肤病。但现代医学的理解角度和中医不同,它从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来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的变化。
而中医有“心肾相交”的说法,心在五行学说之中,属火,火中之阳下降之肾,便能温养肾阳;而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他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关怀,把自己过盛的东西,传递给对方,恰恰平衡了对方的不足。
也就是说,阳气,尽管先天藏于肾脏,后天也由此生成和升发,但是肾阳的本源,却来自于“心”,当然不是解剖学里的心脏,而是中医所说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温暖,其实是来自天上太阳的恩赐。
其实不说火,就说冬天,在外面被冻的凉凉的皮肤,回到家里,在换衣服时,皮肤裸露在暖气中,许多人就会出现痒的感觉,很轻微,随着体温的上升,痒也慢慢散去。
正因为冬天太阳不那么热情了,地面的阳气也准备封藏,地面一片萧条,能量大部分回归地下,为第二年生发新的生命储备力量。大地寒冷,人也开始觉得冷,毛孔尽量闭合,避免寒气进入身体。与此同时,新陈代谢也变慢了,患有皮肤病的人感觉冬天病情加重,其实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肤没有阳气的支持,体内多余的湿热代谢不出去,才会觉得更痒。
夜晚也一样。夜晚相当一天之中的冬天,阳气也要潜藏起来。所以有些病人晚上会觉得更痒。中医认为,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我们多留意会发现,睡眠好的人,相对显得年轻有活力,皮肤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挠”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
首先,这种病如果发作的不剧烈,常常表现为在冷热空气交换的时候,感觉到痒,“挠”的时候出现红道,并且有些凸起,那么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荨麻疹。
不管是不是荨麻疹,我都建议那些经常觉得痒,或挠之出现明显痕迹,及长湿疹的人,平时多用艾条灸:肾俞、关元穴、足三里穴,长期坚持。
尤其到了夏天,最热的三伏季节,常灸,再配合吃一些霍香正气水。艾灸最善补益阳气,藿香正气可以祛湿。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不要吃、喝冰冷的东西,出汗了,不要吹空调,用冷、用风把它收回去,出汗其实是排解湿气的最好方法。
【提醒】夏天将至,养阳的最佳季节马上来临,艾友们请做好艾灸的准备,灸好了一整年都不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