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由于体质偏寒,吃了寒凉食物则胃痛、拉肚子;有的人体质偏热,吃多了香燥食物则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还有的人患感冒了,自己找一些中成药吃,但由于辨不清是寒证还是热证,于是就1包风寒感冒冲剂加1包风热感冒冲剂混合服下,结果无效。如何辨别自己是属寒还是属热呢?
其实中医辨寒、热,主要是根据人们自身的感受和一些外部体征来辨别的,中医称之为“以外揣内”“以表知里”。因此,把握寒、热的表现特点,辨别起来也不难。
概括起来寒、热有以下特点
1、寒的特点:冷、白、稀、润、静
“冷”即自己感觉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怕吹风,不喜欢到阴冷之地,喜欢吃热的东西,吃多了凉的就不舒服。同时会还出现一些冷表现,如手脚冰冷,阴冷天时更甚,有时大热天手摸起来还是凉的。不耐受寒,耐夏不耐冬。
“白”指人体皮肤及一些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偏白。如,面色、唇色及舌质的颜色比较浅淡,红色不足,白色偏甚。流的鼻涕、咯出来的痰、妇女带下等颜色白。
“稀”指人体的一些分泌物、排泄物是清稀的。如大便稀不成条状,或呈水样。流的鼻涕像清水一样止不住,咯的痰清稀,妇女带下清稀量多如水等,如果颜色还是白色的,寒的表现就更明显了。
“润”指人体的官窍不干燥。如人体感觉口不干,舌不燥,眼睛、鼻孔不干燥,大便不干结,小便量不少。
“静”指人的动作姿态。偏寒的人看上去身体不舒展,说话不多,不喜欢多走动。一般看到衣服穿得多,踡缩成一团的人多偏寒。这也是人体为了减少散热、保护阳气的一种被动体态。
当具备以上特点时,就可以初步判断为体质偏寒,或者患寒性病证了。
2、热的特点:热、黄赤、稠、燥、动
“热”发烧是热的表现,除此之外,病人自己感觉到体内烘热,喜欢凉而耐受不了热也是热的表现。比如,穿的衣服比别人少,吃热的东西感到难受,吃凉的舒服。或者身体局部有热,比如手足心热,心胸部有热感,解大、小便时肛门、尿道有灼热感等。不耐受热、耐冬不耐夏。
“黄、赤”黄,指分泌物及排出物的颜色黄,如尿黄、涕黄、痰黄;赤,即指皮肤粘膜的颜色发红,如面色、唇色、舌色、咽喉、眼睛发红。
“稠”指人体的一些分泌物、排泄物是黏稠的。如鼻涕稠,痰稠难咯,妇女带下黏稠,眼屎多且粘住眼皮。
“燥”指人体的官窍失去滋润而干燥。如口唇、咽喉、鼻孔等干燥,口渴多饮,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动”与寒相反,偏热的人喜动不喜静,肢体动作频繁。如烦躁,坐立不安,话多,睡觉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以上是寒、热的辨别要点,对于寒、热的判断必须注重整体性,不能只抓住其中一点,而是要综合分析。如,寒证病人的痰、涕、带下色白质稀的同时,通常没有太浓烈的气味;而热证病人的痰、涕、带下色黄质稠的同时,还夹杂着较浓烈的异味,口气也较重,大、小便之气味也会比平时更臭些。
明确了寒、热怎么办?
中医认为,正常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寒、热的产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调平阴阳是中医防治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寒、热之人,对应的分别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
1、寒者热之
体质偏寒或寒性病证,中医采用温热的方法来防治。如体质偏寒者,平时宜食温性食物以调之。如羊肉、牛肉、鸡肉、鹿肉、黄鳝、虾、刀豆、韭菜、姜、茴香、核桃、栗子、桂圆、荔枝、红茶等。寒性病证,日常可用温热之品调治。如,风寒感冒病人,出现怕冷、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时,可用葱白、生姜加红糖煮水喝。妇女经期小腹冷痛,可用艾叶、红糖煮鸡蛋服食。适用于寒证病人的还有艾灸、热敷等疗法。偏寒之人平时应少食生冷之品,即便盛夏也不宜过食寒凉的东西。注意保暖,不宜在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
2、热者寒之
对于体质偏热或热性病证,中医采用寒凉的方法来防治。如体质偏热者,平时宜食凉性食物以调之。如,鸭肉、猪皮、鲫鱼、龟、鳖、海参、螃蟹、豆腐、绿豆、萝卜、冬瓜、苦瓜、黄瓜、木耳、青菜、莲藕、柚子、梨、绿茶等。热性病证,日常可用寒凉之品调治。如患风热感冒,出现发热,咽喉肿痛,口鼻干燥或鼻涕黄稠等症状时,可用金银花、薄荷、麦冬等泡茶饮。若眼屎多,小便黄少,可用竹叶芯、绿豆煮水喝。偏热之人平时应少吃辛辣燥烈之品,生姜、大葱、辣椒、狗肉、鹿肉、牛肉、羊肉、白酒等温热食品和饮品宜少食和少饮。
总之,辨明寒、热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选择进食适宜自己的食物,同时,还能运用一些简单验方或药膳来调治寒、热病证。就拿感冒来说,风寒感冒,一般可服风寒感冒冲剂,或者感冒疏风丸等;风热感冒,则应当选择风热感冒冲剂,或者桑菊感冒片、强力银翘片等。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一般的风寒或风热感冒是寒邪或热邪伤了人的体表,病证单纯,选择服用上述中成药有效。但是,疾病往往是复杂的,如果寒、热之邪伤了人体内脏形成里证,甚至形成表里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表现出大不一样的症状时,治疗用药也就大相径庭了。因此,治病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