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至养心正当时

今日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确立最早的节气之一,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1、精神调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炎夏“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法,故夏至节气要做到心宽喜乐,气和神悦。

2、起居运动养生

夏至节气,昼长夜短,白天时间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起居调养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宜晚睡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另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防止中暑;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汗出多,汗孔打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3、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春夏养阳?因为夏三月,阳气浮越在外在上,而阴寒伏于内,形成夏季人体内寒外热的体质特点,正如水井的水为什么夏凉冬暖的道理一样。此时养生一方面要顺应阳气向外生发生长的特点,另一方面不能误用寒凉以伤中,所以饮食不可过寒,夏天可适当进食一些偏温热的食物,这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因。

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中医认为“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

另外,夏季气候炎热,因为人体外热内寒的体质特点,人的脾胃处于相对虚寒,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同时,夏三月亦可选择做艾灸,都可起到春夏养阳的作用,艾灸可选择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群,更适合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