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有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内病外治方法——捏脊。
捏脊疗法是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捏脊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背部与脏腑密切相关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其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三指法”,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两指法”,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具有代表性的张汉臣派小儿推拿捏脊
脊(捏脊、推脊)
位置: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解剖部位:沿第7颈椎棘突至尾骨端成一直线;神经分布:脊神经后支)
操作
(1)在做之前先将背两侧(膀胱经)按揉几遍,以使肌肉放松,能减轻不适。用食中二指从上(大椎)而下(长强)直推,称推脊法。
(2)自下而上称捏脊法。每次捏三提一,称捏三提一法或捏三提三法。
次数:推1~2分钟,捏3遍提1遍,共4~5遍,或捏三提三(在脊上先用右手食中指揉,再用双手提之),共6遍。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退热。
主治:惊证,夜啼,烦躁不安,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
临床应用:脊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率阳气,统摄真元。
(1)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能强健身体,是小儿保健常用方法之一。临床多与补脾、补肾、上三关、摩腹、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慢性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症。因操作时亦能旁及膀胱经脉,可根据患儿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腧穴,可加强疗效。并可用于成人失眠、胃肠炎、月经不调等。
2)推脊:自上而下为泻法,能清热泻火,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合用,并能治疗成人的腰背强痛角弓反张等症(推脊多用掌根或掌尺侧推之)。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至龟尾,,须譙葱姜汤推之,治伤寒骨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