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阳气,和天空中的太阳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自身阳气足,即使有湿气出现,也能把它蒸发掉。如果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湿气就像雾一样弥漫,无法运化掉,无法被排泄出去。
时间久了,湿气就会变成痰样的一些粘浊物质,堆积在五脏六腑或关节处,阻塞经络,变成痰湿。这时吃“红豆薏米粥”之类单纯去湿邪已经没用了,一定要温补脏腑的阳气才有用,而且是脾肾的阳气。
因为脾负责运化水湿痰饮,常年湿气重的朋友,一定是脾阳虚。
【湿气重自测】
身体变沉重了——人发困、发沉,没精神。
身体阴冷了——四肢发凉、面色发白、发青、发紫。
身体腐烂了——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病多发,鼻炎、咽炎、盆腔炎、溃疡等反复不断。
无理由腹泻、或便秘、或便便黏黏的,冲不干净。
容易浮肿、关节痛、背痛、腰痛。
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
【重点是舌象】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伴有齿痕
【痰湿会变丑】
那些传说中的“中年油腻男”“中年油腻女”,一般都是痰湿体质。
长痘痘。痘痘其实是体内的痰浊,随血液在周身流动,由于头面没有排毒的出口,只好从皮肤里拱出来了,在脸上形成痘痘。
大腹便便。有些人其他地方不胖,唯独腹部肥满松软得惊人,也大多是痰湿。
面色黄暗、肉松。痰湿的人一定脾阳虚,脾主肌肉,痰湿重先会变成黄脸婆,然后变黑。这种人肉一定是松松的。
眼袋大、黑眼圈。
错误方法:滥用清热去火药
痰湿状态久了,会引起肾气虚,肾阳不足,肾水制不住火,所以也会发虚火,出现很难受的上火症状。一旦湿重引起上火症状,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消火的凉茶,或者清热祛湿汤。因为这种汤喝起来更容易看到效果,所以大部分医师都会选择这种思路。尤其是有虚火症状时,可能喝了就消火立竿见影。但喝久了是会伤脾阳的,长此以往只会让身体越来越湿。
正确方法:艾灸祛湿
这里我们邀请中医保健专家教你认识几个祛湿穴位,针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和艾灸,排遣湿气,效果非常好。
点穴:神阙、关元、中脘、水分、阴陵泉、丰隆穴。
【神阙穴】
在脐中央。此处是禁止针刺的,多用艾炷隔盐灸法或艾条悬起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也可用于日常保健,治疗虚寒性疾病,多用艾灸神阙,脾虚的人可以灸神阙来温补脾气。
【关元穴】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中脘穴】
为任脉穴,在脐上4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可以疏通经脉,振奋阳气,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质的人群。
【水分穴】
在上腹部,脐中上一寸,前正中线上。这个穴的作用和名字相关,除腹部疾患,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停聚疾患有很好的效果。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内下方,用手指能摸到一个凹陷,这个凹陷就是阴陵泉。湿重的人,阴陵泉的位置按起来会酸痛;脾虚的人湿气很容易在这里堆积,久了就会脸色发黄。阴陵泉穴刮痧或艾灸,可以内化湿邪、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阴陵泉和下面的丰隆是祛痰湿的常用穴和特效穴,阴陵泉还主治腹胀、水肿等水湿疾患。
【丰隆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一寸(条口: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胃经及脾经水湿浊气汇合于此,丰隆为去痰湿要穴,常配伍阴陵泉同用。
脾虚、肾虚者可以加脾俞、肾俞。
【艾灸方法】
治疗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穴位,调整艾条高度,以施灸部位温热舒适、无烧灼感、能耐受为度。上述穴位每次灸20分钟,一周2-3次,8次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想要祛湿一定要经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经,晒后背,或者膀胱经刮痧,因为膀胱经是全身第一大阳经,也是排浊气第一名。
简单方法:运动祛湿
湿气重的人,其实就是那群最容易犯懒的人。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能睡会儿就睡会儿,能不干就不干。这种懒病把湿气去掉就好了。
真想要祛湿,一定不能少了运动。而且一定要户外运动,当新鲜的空气、能量进来了,阳气升腾起来后,沉积的浊气才能排得出。这是最直接,最省钱的办法。
但长期湿重的人大多气虚,也不能一开始就做太耗气的运动,慢跑或快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