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说中医也可以治疝气,就惊得目瞪口呆,好像是什么西洋景儿,甚至拨棱拨棱脑袋压根儿不相信。
其实早自《黄帝内经》时代以来,疝气一直都是中医的一个常见病种。历代中医用汤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各种疝气,效果都是很确切的,中医治疗疝气一点也不稀罕。现代人们只知道手术疗法,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中医保守治疗效果也很好,甚至有些中医大夫都给病人说“疝气只能手术”,这也算是一种怪现象吧。
单说我们观复堂这两年治疗的疝气就有很多例,大多是儿童,但也有老年人,有未曾手术过的,也有手术后复发的,治疗效果都很好。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直疝、斜疝、脐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股疝等,但俗称“小肠气”的腹股沟疝在临床上最常见,差不多占了95%。腹股沟疝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儿童是高发人群,80~90%是男孩,还有一些老年人易发疝气。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一般在站立时突出,仰卧后可消失。
中医对于疝气的辨证分类非常详细,实际临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病因病机:
(1)气虚下陷
这种情况是脾胃不足,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造成脏器下垂。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下坠、疲乏少气、面黄无华、舌淡脉弱等表现。中医使用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的治法,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人治疗的疝气中这类情况占多数。
(2)肝肾虚寒
这种情况是肝肾阳虚,寒邪内生,一般伴有小腹冷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脉沉舌淡等。应使用温补肝肾、散寒止痛的治法,代表方剂如暖肝煎等。
这类患者一般是先天体质不足,也比较常见。另外,因为肝经属络阴部,各种疝气总属于肝,所以各种疝气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都要参酌使用肝经的引经药,或后期辅以调理肝肾。
(3)肝郁气滞
这种情况是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郁滞,造成局部气机闭阻,导致器官或组织移位。这类患者多急躁易怒,情绪不畅,或脘腹胀闷,或局部偏痛,脉弦等。代表方剂如天台乌药散、柴胡疏肝散之类。
本人治疗的一例最严重的疝气就属于此类。患者男,60余岁,多年疝气,手术一年多后复发,阴囊肿大得好像一个大茄子,不用手托着就解不出来小便。同时还伴有精神分裂症、失眠。诊断后判断为肝郁气滞、脾虚痰阻,用疏肝行气、健脾化痰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服药一个月后疝气痊愈,肿块消除,而且精神分裂症也大幅改善,能够安然睡眠了。
(4)湿热内蕴
这类情况往往属于疑难病,因为常见的中医辨证中往往忽略这一种情况。其实《黄帝内经》早就说了“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指的就是湿热可以导致筋膜无力,这就是脏器或组织下垂的病机。这种情况是实证,不是虚证,上面的温补或其益气都是禁忌的。需要采用清热利湿的治法,代表方如四妙散之类。
本人治疗过几例湿热内蕴的疝气,都是儿童。辨证要点是舌红、苔白厚腻、脉滑数有力。我采用的是四妙散和温胆汤化裁,效果非常显著。待痊愈之后一般需要再调理肝脾予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