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到来,春天的大幕就正式开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季里那种沉寂潜藏的生命力,终于开始破土而出,虽然还不强大,但却充满生机。中医认为,随着春天的到来,天地间生机萌动,人体内阳气生发,气血涌动。大自然和人体都拉开了“生”的大幕,生发之气又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年的健康。然而,你怎样做才能使阳气生发,阴平阳秘,达到天人合一呢?
阳气生发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一年的开始。而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中医认为,春主动,主醒。立春一到,人体也进入了春天,人体是与自然同步的。而人体的阳气,每年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轮回。《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像天体一样不停地自行运动着。立春时,阳气从肝出生,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夏季时,阳气在心里成长,就像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秋天时,阳气渐渐的往肺里收,庄稼成熟了,要秋收了;到了冬天,阳气要完全藏进肾里面去,收获的庄稼装袋入库,为来年再播种做足准备。这就是阳气在一年中从生长到收藏的过程。这不难看出春季的阳气生发对人体的重要了。另一方面,能量是守恒的,人体的健康依赖于身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如体内的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它就会憋在体内转化为火气和浊物,继而身体经常不适,甚至生病。
肝脏是阳气生发的发动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从立春日始,春三月,即正、二、三月。春,为东方之木,万物之所以始生也。”而在中医五行中,肝属木通于春气,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中医这里所说的“肝”,包括了肝脏及内分泌系统、眼睛等。肝为始生之脏,主生阳气,主转化、输送和调节全身之阳气。肝生阳气的基础是肝精。若肝阳生成之物质肝精绝灭,等到夏季火热再焚燃肝木,则会使肝精、肝体大伤而善怒。春季风邪过盛亦会风干肝精,损伤肝体。可见肝生阳气以肝精为基础,若春天肝不藏精、精绝、精乃亡,肝阳就难以生成。可见春季要想是阳气升发正常,养肝最关键。再有启动肝生阳气,必有“火种”,就象人们日常生活中生火需要“火种”一样。而中医认为,肾生髓,骨髓生血,实指血生肝。血含丰富阳热之气,故“火种”必藏血中。可见血才是肝阳能否初生、肝木能否重燃的原始动力。
响影阳气升生发的因素有哪些?
饮食:《本草纲目》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意思是,吃酸的咸的太多了,会影响阳气的升起;吃辛辣和甘甜的太多了会造成气机只升不降。辛辣的东西会对脾胃造成刺激,让人出汗,部分气血会随之发散掉,所以要少吃。
寒冷:我们讲的阳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来源于肾;后天之气来源于脾胃。脾胃保护不好,就得不到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没有了。无论先天、后天之气,都必须是温暖的,所以避免寒凉就是在保护自身的先天和后天之气,也是保护自身的元气、正气。
锻炼:锻炼本是件好事,如果锻炼没有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锻炼不当会损耗阳气。如有的人每天晚上都锻炼,常常会引发一些不适症状。因为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晚上太阳落山了,阳气就渐渐收敛了,如若再过度扰动阳气,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也有的人因为晚上锻炼,出现身体困重,察脉发现脉象表现沉紧,呈典型的阳气不生发脉象。
立春如何让阳气生发
1、早起早睡以养肝:《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肝气调达了,有助于阳气自内而外的生发。
2、每天梳头百下:《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3、少吃补品和盐: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4、多吃韭菜香菜: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等,少食辛辣之物,有助阳气生发。
5、调养情志:中医认为,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因此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忧郁。外出踏青,听听音乐,尽量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