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的本义不是酒渣,古代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世才有酒渣的意思。
1.糟粕医理解
先说“糟粕”一词的含义。《庄子?天道》收尾之句讲:“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注家认为“糟魄”即是“糟粕”。今人说到“糟粕”一词,认为本义为造酒剩下的渣滓,于是顺理成章地引申为“废物”的意思,比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封建糟粕”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讲:“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大肠对糟粕排泄。”“糟粕”意思基本等于“粪便”。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的“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与“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进行对比,容易得出“回肠是大肠一部分”的结论。其一,为什么说水谷“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难道是粪便在胃中就形成了?其二,水气与谷气两者并行,故称“俱”,说明有至少两种物质,若胃中已成粪便废物,那为什么还要反复说“俱”下于大肠?
来看古人的一些相关论述:①《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讲:“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②《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曰:“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③《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讲:“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④《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讲:“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⑤《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以上五段文献,包括以下几条观点:①糟粕形成之处大体在中焦、胃中,与粪便形成之处相距甚远。②“泌糟粕”中的“泌”字,《说文》解释为“侠流”,在此处是“泌渗”之意,指液体由细孔排出。结合“蒸津液,化其精微”来理解,“泌糟粕”是将“糟粕”过滤一下而产出“精微”的意思。“泌糟粕”与“蒸津液”在内容上较为对仗,可推知两点:第一,“糟粕”应是液态或半液态,而非半固态的粪便;第二,“泌”不是“分泌”的意思,否则“泌糟粕”与“蒸津液”便不对仗了。③从“泌糟粕而化其精微”“化糟粕而转味入出”的字句来看,“糟粕”是可以通过“化”(消化、转化)而产出“精微”的。因此,“糟粕”是水谷在胃中所形成的,是可供消化吸收的物质,接近现代医学所讲的胃中“食糜”。
2.糟粕的语文解释
笔者以上理解,在语文上行得通吗?
即使“糟”作“酒渣”解,“糟”与“粕”也不相同。古代粮食珍贵(所以也常禁止用粮食酿酒),常将粮食带皮不去糠而压成碎瓣,这样加工出的粮食叫“粕子”,去皮压碎者称“”。以粕煮粥,称为“粕米粥”;以煮粥,称为“子粥”。用玉米或高粱作酿酒材料时,也是带皮打碎之后再酿酒,酿完酒后,剩下的渣叫“糟”。所以,“粕”的本意是带皮粗糙加工的粮食粗粒,是较差的食物。
“糟”的本义不是酒渣,古代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世才有酒渣的意思。《周礼?天官》讲:“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意思是:供应王送给宾客所需的酒,和供应王后送给宾客所需的饮料,未经过滤的医和酏,都是派士送去。从中可以看出,糟在古代其实是比酒的“规格”低一等的饮料,糟滤去渣即为酒,未滤之酒即为糟。粕是“规格”低一等的粮食,则“糟”“粕”并称,即是对较为低等的饮食的一种称谓。汉代刘向在《新序?杂事二》中讲:“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馀谷粟”。“士糟粕不厌”的意思是说,与“高等食品”的谷粟相比,未过滤的酒和未去皮的粮食属于下等,士人连这样低一等的饮食都不能填饱肚子。如果将“糟粕”解为“废物”,乃至“粪便”,那就根本无法说得清楚了。再者,如今江南地区流行一种米酒,称“醪糟”,酒中有米粒,也可以说是“未过滤”的,所以称“糟”,算是古代留下的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