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头痛是一种自觉症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而,鉴别头痛的证型、明确针灸辨证方法、配穴选穴原则、针灸疗法的选择、非适应症的排除等,便成为针灸治疗头痛取效的关键环节。
本文结合临床体会,简述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治疗步骤及治疗方法。
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有明显的感受风、寒、湿等外感病史,伴有恶寒、发热、颈项强痛等外感症状,临床以风寒、风热类型多见。
内伤头痛多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痛势较缓,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内伤头痛也可表现为剧烈持续性疼痛。内伤头痛以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湿郁头痛、肝火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为多见。
临床亦可见内伤外感错杂的情况,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头痛症状在阴雨天气时加重,即属于湿郁头痛。此类情况多常以内伤为主,也有内伤头痛者复感外邪的夹杂证候,临床应仔细鉴别。
经络辨证与病因辨证
与方药治疗不同,针灸治病十分重视经络部位辨证方法。疼痛的部位是头痛的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大体以后头痛属太阳头痛,前额痛属阳明头痛,侧头痛属少阳头痛,巅顶痛属厥阴头痛。
然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的头痛都有明确固定的定位,如气虚头痛多痛势绵绵,头内空痛;湿郁头痛多呈头痛而重,如蒙似裹,全头不适。也有疼痛涉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或痛位游走不定者。因此,头痛的辨证要将经脉辨证与病因辨证相结合。
全头不适者多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治疗应从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着手;
痛位固定不移者,多属局部或相关经脉受扰或阻滞不通,治疗应以循经取穴为主,兼顾病因辨证因素;
痛位游走不定者,多属风邪外袭,或内风扰动,治疗以驱风疏风、养血熄风之法,取头项部的风穴如风池、风府等穴治疗。若游走部位相对固定,则可结合疼痛出现部位的先后,采取局部或循经取穴治疗。
若疼痛涉及多条经脉,则取头部涉及经脉的交会穴治疗为佳。如颔厌、悬厘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悬颅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率谷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头维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等。同时,这些由于位于经脉交会处,容易出现经气的阻滞现象,是头痛的易发部位,因而是临床治疗头痛的常用穴位。
针灸疗法的选择
毫针治疗对多数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但要提高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往往需要根据病情选用适宜的针灸方法。
感受风寒者,毫针配合温针或艾灸可加强疏风散寒的效果。
气虚清阳不升者,可配合艾灸百会、足三里以升举阳气。
头痛久治不愈,如无热象,也可配合艾灸或温针以温通经络,提高疗效。
头痛兼见郁热,表现为面红目赤,疼痛呈波动性者,则可根据经脉辨证在耳尖、印堂、太阳、百会及远端穴位刺络放血,或刺络拔罐,加强散热泻热之效。
外伤瘀血者,配合局部放血,以祛瘀止痛。
邪滞日久,留于经筋者,常可在头部或相应的经筋部位出现筋结,压之疼痛,固定不移,治疗应在筋结处采用火针、粗针、钩针或小针刀疗法,行局部松解治疗,方可迅速取效。
外感头痛的治疗
外感头痛是因感受风、寒、热等外邪所致,病程较短,病邪表浅,多居于肌腠及太阳、阳明经脉。
外感头痛以风寒、风热型为多见,治疗以疏风散邪为主,选穴以头部的风穴及手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
风寒头痛,以风寒侵袭太阳经脉为多见,主症为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白。治疗选风池、风府、风门、后溪、束骨为主穴,疏风、散寒、解表。
风热头痛,以风热邪气侵袭手阳明、手太阴经脉为多见,主症为头目胀痛而热,脉浮数,或见咽痛、咳嗽。治疗选风池、头维、大椎、合谷、列缺、曲池,以疏风、散热、解表。
湿为阴邪,下先受之,外湿很少单独侵袭头目,常与风寒之邪夹杂,临床表现除风寒头痛的表现之外,兼见头重、疼痛部位弥散、头部肌肉酸痛等。治疗取风池、风门及远端的腧穴治疗,配合艾灸百会以温寒散湿。
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在现代医学中与普通头痛在分类和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在中医学辨证治疗中,仍属于头痛的范畴,多从少阳经论治。
偏头痛多呈周期性发作,痛势剧烈,伴有明显的眼部和神经症状,顽固缠绵,在西方人群中十分常见。近年来,偏头痛已被作为单独的病症进行针灸治疗,并有不少针灸报道,临床疗效满意。
如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的配穴,以宣散手足少阳,疏风止痛(贺普仁)。又如用30号1.5寸~2.0寸毫针,由颔厌沿皮刺,方向往曲鬓,一针透三穴,由率谷穴向后沿皮刺1.0寸,留针20min~30min,疗效可靠(刘炳权)。又如采用风池配合华佗夹脊5,7,9,11,14治疗血管性偏头痛顽症,多获良效,等等。
本人治疗偏头痛,采用风池、太阳配外关、足临泣穴方法,疗效可靠,临床颇有心得。此法是在姜揖君教授所报道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具体操作方法:
风池穴取1.5寸毫针,向同侧眼睛方向刺约1.0寸,使针感传到头痛部位;太阳垂直稍向后刺约0.5~0.8寸,外关穴取同侧,足临泣取对侧。针外关时取1.0寸毫针,直刺0.3寸~0.5寸,得气后将针尖稍转向肘的方向,采用催气法轻轻提插震颤,使针感向上传播,最好使气至病所(头痛部位),或明显的向上臂方向感传。
治疗每周1次,一般3次~4次痊愈。部分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部位转移的现象,如头侧部疼痛消失,但疼痛出现在前额部,此时,外关足临泣穴组疗效不佳,需改为印堂、阳白、合谷穴组方可取效。
总结
总之,头痛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脑瘤、中风、急性传染病等许多危重疑难疾病的发病过程。针灸虽然对本症大多情形都有一定的治疗或镇痛效果,但临证仍需细心甄别,筛选针灸的适应病症。
一方面,要强调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原则和特色,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现代医学诊断结果的参考。对伴有高热、神昏、视觉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或久治不愈的病例,应注意中西医合作治疗,勤做检查诊断,且不可固执己见,满足于暂时的镇痛效果而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