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等于“练练身体、吃吃补药”,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躯体上的养生,而更应重视心理上、精神上的调摄。
第一个冷思考,就从养生的基本概念说起。
不少人认为养生无非是练练身体、吃吃补药。其实,养生的概念要深刻得多。
养生的概念
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说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
就是说生活起居、行为举止都要有益健康,不能有害生命,这就叫养生。《吕氏春秋》用“不以害生”四个字解释养生,道出了养生的真谛。养生是一种健康理念,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年我们编写养生教材,如是解释养生: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身心护养活动,都可视为养生。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有效的养生一定要有理论指导,要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进行。
没有理论指导的养生只能是盲目养生,而盲目的养生,有时甚至有害无益。
第二点,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物质上、躯体上的养生,事实上,心理上的调试,精神上的调养更为重要———也就是民间说的一句话:
养生首先要养心,首先要养神。
房地产老板开膏方要求医生“至少想办法让我消费一两个平方”。膏方沦为炫富奢侈品的同时,也引发思考: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越健康?
养生动静形神关系的冷思考
接着这个话题,说说对养生动静形神关系的冷思考。近几十年来,我亲历了中国南方尤其是沪浙一带的冬令膏方进补热潮,其中也折射出养生领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社会“通病”。具体来说,无外乎“重动轻静、重形轻神”。
如今要讨论养生的动静关系,很难深入。一讲到动静,大家都会喊一句口号———“生命在于运动”。有多少人在高呼这句口号时想到生命更在于宁静?肢体运动是练形的,情志宁静是养神的,如果要讲动静关系,应该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如果你肢体在运动,心里也在躁动,我劝你还是不要动了!你一面打太极拳,一面想着基金、股票的涨落,想着你的职称、晋升,想着指标、业绩……形在动,神也在动,怎能对养生有好处?
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养生功法,诸如气功导引、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所有养生功法在习练时都讲究调节呼吸、排除杂念,意念守一,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入静状态,也就说,肢体固需动,心神却要静。
可惜,冬令进补期间,找医生的人都在询问滋补药物或食物,很少有人跟我们讨论如何养神。
有房地产老板开膏方时戏言:“至少想办法让我消费一两个平方。”也有老板直言“五位数以内的膏方我是绝对不吃的”。
膏方沦为炫富奢侈品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是不是只要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越健康、越长寿?回答一定是打问号的。因为你在养形的同时,还要注意调神。
在养形的同时,还要注意调神
魏晋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写过一篇《养生论》,举了很多例子阐明精神养生的重要性。他说有的人服用富汗的药依然出不了汗,但是一感到难为情马上就出汗了;
你一顿饭不吃就感觉饥肠辘辘,但在极度悲哀时,几天不吃也没有饥饿感;
平常夜晚不让你睡觉,你一定昏昏沉沉,但若心有忧愁,即便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文中甚至说到,梳理鬓发,试图让头发蓬松起来,大量喝酒,试图让面色红润起来,但其效果甚微。
然而若有人一旦发怒,会立刻眼睛充血,面色通红,头发竖起,甚至把帽子冲出去,“怒发冲冠”是也。
这虽有夸张成分,但可窥见精神作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精神调摄当为养生之首务。
很多人在我们面前“叹苦经”,动也动了,补也补了,但身体还是不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调神。这是我的第二个冷思考。
有些体壮如牛的人,问遍全身什么都好,但口口声声说“我虚!”这种人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冷思考绕不开膏方。膏方热了很多年,我们需要一点冷思考,否则恐要“热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