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只需针刺一个穴位,降逆止呕一次见效

恶心呕吐、反胃,这种体验恐怕许多人都有过,如何快速解决呢?今天,小编带来针灸名家钮韵铎先生祖传验方,只需针刺一个穴位,降逆止呕一次见效!到底是哪个穴位呢?且看正文。

这是祖传的一个小验方,治疗胃气上逆,恶心欲吐,只刺“四缝”之中的中指缝,称为“中缝”一穴,其出血中伴有黄色或白色黏液,一般当即可以缓解恶心呕吐之现象,起到降逆止呕的作用。

四缝穴

位置:在手指掌面,示、中、环、小指中节横纹中点。

针法:用三棱针点刺,挤出无色透明的黏液。

医案举例

例1

孙某,男,26岁。初诊日期:2013年7月10日。

主诉头晕、恶心呕吐1天。外出旅游感暑,头晕、恶心呕吐,自服十滴水,头痛头晕缓解,但恶心欲吐加重。观患者面红赤,神情烦急,身倦乏力,大便水泻数次,体温37.4℃。无其他慢性疾病。舌质红,舌苔白,脉滑数。证属暑热兼感,胃肠失调。治宜祛暑清热,利水和肠。

降逆止呕为当务之急。取三棱针,急刺左手中缝穴,出其黄白血水,立即恶止不呕,神清气爽。

再拟藿香正气汤加味,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体温36.8℃,恶心欲吐未再发作,小便增多,大便正常,唯食欲还差,再拟调胃助消之剂,水煎服,3剂,结束治疗。

例2

孟某,女,47岁,外地务工人员。初诊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主诉煤气中毒5小时。因天冷,室内生火炉取暖,致CO中毒,幸被救出,移至室外。现头脑清醒,唯恶心欲吐,全身疲乏无力,舌淡红,苔白,脉细。

急取三棱针刺左、右中缝穴,挤出不少的黄白血水后,患者长出一口气,恶心欲吐之症完全消失。

例3

张某,女,42岁。初诊日期:2014年5月14日。

主诉每日晨起恶心呕吐10天。患者为西医大夫,化验均无阳性指征。自认为神经性呕吐,虽服西药但效微,故延中医调治。观其面色黄暗少泽,所吐之物为食物和黄色苦水,纳食无味,夜寐多梦,大便溏,日解1~2次,月经提前2~3天。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证属脾虚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治宜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患者惧痛畏针,故先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煎服。当天下午患者电告,一闻中药味即恶心欲吐,无法服用。遂嘱其下次来复诊时将药热好带来。

二诊:告知患者需在其手上试扎一针,患者合作。于是在其右手中缝穴以三棱针点刺,挤出一些黄血水后再令患者服药,竟没再吐。

三诊:中药4剂服尽,没再恶心呕吐。要求再开药巩固疗效。

例4

刘某,男,36岁。初诊日期:2004年6月28日。

主诉呕吐4个月。饮水则呕,进食则吐,天天如此难得安宁,日渐消瘦。刻下症:头晕头沉,汗多心烦,胃中灼热且吞酸,急躁易怒,夜寐不安,转侧难眠,二便通调。两颊发红,舌微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滑。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虚胃热,湿浊瘀阻,气机失降。治宜化湿浊、降胃逆、调气机。

拟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姜半夏25g,生姜5片,茯苓30g,北秫米30g,陈皮15g,竹茹10g,吴茱萸2g,黄连10g,桑叶3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煎两次,混合兑匀频服,但患者闻中药味即恶心,拒服之,故采用如下方法:先刺中缝穴放血,然后少量频服中药,即每间隔10分钟服用1小勺,当天服尽。

按上法,每日上午8时先刺中缝放血,再少量频服汤药。3天后呕吐明显减轻。

7天后头不晕,夜能寐,汗出止,胃中灼热吞酸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转薄白,脉弦。唯不思饮食,口苦心烦。再拟小柴胡汤加减,继续调治两周后病告愈。

以上四例验案,由于病程、病因、兼症、体质的不同,刺中缝穴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主角,有配角,有先锋,有随从。

例1是中暑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刺中缝有急先锋的作用,胃气降,呕恶平,保证了藿香正气散加味发挥作用。

例2煤气中毒,单选三棱针刺中缝取得全胜。

例3患者闻药则呕,利用刺中缝穴协助降胃气,起开道之作用,使药能入胃发挥作用。

例4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正治法,其“闻到中药气味就恶心”,故设计克服恶心的三项服药措施,解决了难题。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