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秘传几百年的方子,没想到竟是治疗胸痛的良方!
中医认为血液是在人体中不断流动着的看红色液体物质,沿着经脉运行到全身各处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但是凡是血液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跌打损伤等原因导致血行不畅,阻滞在在经脉脏腑,或者溢出脉外,此时的血液便是病理产物——瘀血,又称“恶血”、“杯血”、“蓄血”、“败血”、“污血”等。一些老年人,常常会出现胁肋部疼痛,西医常为肋间神经痛。其实在中医看来这就是瘀血造成的,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个治疗瘀血停滞胸胁的方子。
这个方子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所著的《医学发明》,名叫复元活血汤。看到这个名字一些人可能会误解“复原”是不是恢复元气的意思呢?其实,这些朋友有些过度解读了,这里“元”指的是原来的意思。古时候,元通“原”,明朝之前的基本都写“元”。比如唐·王鲁复的诗中有“文字元无底,功夫转到难”。到了明朝之后,才将“元”和“原”区分开来。所以这就比较好理解一个活血的方子怎么取了一个“复原”的名字,其实是活血祛瘀使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的意思。
复原活血汤为理血剂,它的组成包括: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等。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的功效。原书记载主治“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但是后人也用于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这些病症的共同特点就是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部为肝经循行的部位,跌打损伤,导致瘀血停留在胁肋,瘀血为有形之邪,可以使得无形的气的运行,出现气机阻滞,所以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疗应当活血祛瘀,同时疏肝调理气的运行。
方子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结瘀滞的败血,起到导瘀下行,推陈致新的作用;柴胡可以疏肝行气,同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味药物联合应用,一升一降,主要用来攻散胁肋部的瘀血,共为君药。桃仁、红花都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能破瘀通络,消肿散结,这三位药臣药,协助君药增强全方的活血化瘀作用。
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瓜蒌根更有“续绝伤”,“消仆损瘀血”的作用,既可以入血分协助诸药消瘀散结,又可以清热润燥,两味药物一同作为佐药。甘草能够缓急止痛,还是是药中“国老”能调和诸药,作为使药。
大黄、桃仁用酒炮制,是借助酒的升散的性质,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这样的配伍,有两个特点:一是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二是活中寓养,则活血破瘀而不耗伤阴血。瘀祛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看到这里有你也许会问了,一些老年人并没有出现过外伤,是如何出现胁肋疼痛,而且可以适用这个方子呢?这其实是因为这种情况出现的瘀血其实是由于血虚造成的。气能行血,血可载气。老年病人,气血本就虚弱,所以出现因虚致瘀的情况。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西医的辨病论治,所以这里就不必深究了。